大資料下教育評價活動的多元化轉型

weixin_33957648發表於2018-05-29

  當前網際網路熱門的應用是“ 教育+大資料 ”,通過蒐集學生的學習行為資料來判斷其學習狀況,能夠深入挖掘學生的學習規律,給予個性化的指導,解決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深層次難題。同時,線上教學平臺能夠提供多樣化的傳統課堂教學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做到精準教學,這是大資料之於教育最理想的狀態。

  教育大資料技術推動了教育評價中資料驅動決策的實現,為多方參與教育評價、實現發展性學生評估提供了良好的支援。平板電腦、數碼筆、可穿戴裝置等能夠實時地將不同型別的學習資料數字化,實現了對學生學習全過程資料的採集,為教育領域中實現基於資料分析與理性證據的教育評估與決策提供了資料基礎。

  教育評價指的是在系統、科學、全面地蒐集、整理、處理和分析教育資訊的基礎上,對教育的價值做出判斷的過程。其目的在於瞭解學生全方面的發展情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客觀總結、對教師的教學質量進行評估,以促進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教育評價在整個國家教育系統中有著重要地位,在現代教育價值趨於多元化的基礎上,教育評價活動方式面臨全面轉變的現實需要。根據培養目標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學、多樣的評價標準,改進教育教學評價。

  1. 做好學生成長記錄、收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實時資料,體現出評價理念從以往“經驗主義”向“資料主義”轉變的趨勢;

  2. 提出完善綜合素質評價、探索促進學生髮展的多種評價方式以及提供持續改善學習效果、學習方式等評價目標,體現了評價內容從以往注重認知水平的“總結性評價”向綜合素養的“發展性評價”轉變的趨勢;

  3. 開展以政府、學校、家長及社會各方面參與為評價主體的教育質量評價活動,體現了評價方式從“單一封閉”向“多元化開放”轉變的趨勢。

  事實上,上述教育評價的轉型並非全新的理念和思想。依據資料所提供的證據進行判定是實證主義的基本思想,發展性原則一直是教育評價本身應有之義,學生的自我評價、家長的校外評價也是很多學校採取的評價方式之一。

  教育評價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瞭解學生、審視我們的課堂和教學過程。在傳統的教育環境下,瞭解學生的主要方法為問卷調查、課堂行為觀察、考試測試結果、作業分析、社團活動等。這些方法存在著耗時長、資料不準確、觀察片面不全、過程型資料遺漏或者無法採集等多種弊端,建立在這種不完整資料之上所獲得的分析結果只能揭示某些特定的問題,缺乏綜合性。

  此外,不同來源的資料之間難以整合,因為採整合本等原因,獲得的資料缺少持續性,導致資料內部隱含的資訊連線被割裂。比如學生作業水平和學生課堂學習行為之間的所存在關係的挖掘;學生閱讀能力對其數學學科表現的影響分析等都難以實現。因而教師往往只能根據經驗來處理教學問題,這些都對於科學、精準地瞭解學生,做出教學決策甚至制定教育政策造成不利影響。教育大資料的應用則為克服傳統教育評價中的不足提供了效果良好的解決方案。

  教學運用大資料技術在授課過程中不斷採集學習者的各種資料,通過各種資料分析方法總結學習者特徵,預測學習者下一步需要的教學內容和形式,可實現精準教學,達到傳統實體課堂很難達到的效果。教學大資料系統除了提供正常的教師管理、課程資源功能和學生瀏覽、學習課程功能之外,增加了線上學習分析系統功能。這是一個資料探勘引擎,主要完成資料採集、應用協同過濾、關聯規則等資料探勘演算法,來處理“消噪”後的資料,發現學生的學習模式,促進教學評價活動多元化轉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