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歌,是用133年的地球溫度資料譜寫而成

PSI內容合夥人發表於2015-10-27
四位看起來很緊張的大學生拿起了琴弓,從最低音開始演奏一首曲子。隨著絃樂四重奏的演奏,音樂的聲調變得越來越高昂。它時起時伏,但你依然能聽到氣勢的累積。在曲子的最後,其中一個小提琴掙扎著捕捉最高的音符。 即將成為明尼蘇達大學地理系畢業生Daniel Crawford譜寫了這首名為《Planetary Bands, Warming World》的曲子,追蹤了19世紀80年代以來北半球的氣溫變化。音樂系的4名學生演奏了這首曲子。 每個樂器代表北半球不同的溫度區域,並按該區域的平均溫度進行調音。大提琴循著赤道地區,中提琴代表中緯度地區。其中一個小提琴演奏高緯度地區,另一個小提琴則追蹤極地地區。每個音符都對應著一個年份,音符音調的高低代表著溫度,而這些溫度數值都來源於NASA戈達德空間科學研究院的氣候資料。高音調代表溫暖的年份,所以,從音樂中你能聽出來,地球在不斷變暖。 Crawfor說:「我們正在試著往工具箱中加入其它工具,這是除地圖、圖示和數字之外的另一種向人們傳達思想的方法。」 [caption id="attachment_5640" align="aligncenter" width="800"]大提琴演奏的音符代表赤道地區的溫度變化。 大提琴演奏的音符代表赤道地區的溫度變化。[/caption] 將人類對地球的影響用多媒體的形式表達出來,這並不是什麼新鮮的想法。氣候科學家寫下了俳句,藝術家建造了雕塑,攝影師拍下了冰川融化的照片……還有一些歌曲來描寫氣候變化,但是Crawford是第一個將資料轉化為音樂的人。 <embed> 《Planetary Bands, Warming World》是Crawford的第二首基於氣候的作曲。2年前,當他在地理學教授Scott St. George那裡實習時,他寫了一首類似的曲子,叫做《我們的漸暖行星之歌》(A Song of Our Warming Planet)。當時,St. George問他有沒有可能將資料集轉換為音樂,身為一名大提琴手,Crawford為大提琴寫了一首獨奏曲。 這首新歌加入了一些新元素,不僅告訴人們地球在變暖,還展示了變暖的程度。他說:「它採用了4個樂器來描述全球變暖的速度和地區。」分別追蹤不同的氣候區域,你就能聽出其中的差別,便會對哪些地方變暖程度最高有一個直觀的感受。 他選用了1880年到2015年的溫度資料,並將最低氣溫——1909年的–0.47 °C設定為大提琴的最低音。從那裡開始,溫度在4個樂器上,擴充套件了3個八度。Crawford想向人們開啟一扇窺伺全球變暖的直觀視窗,而不用去看氣候變暖報告和資料。他認為,音樂是一個重要的工具,因為它在邏輯和情感之間架起了橋樑。當你看到資料變高是一種感覺,而當你聽到音階扶搖直上又是另一種感覺,能激發起強烈的情緒。 Crawford試著向人們傳達一種緊迫感——適宜人類居住的溫度範圍是有限的,或許有一天,溫度會高到超出人類的聽力範圍,那可就慘了。   來自smithsonianmag,機器之心編譯出品。編譯:汪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