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巨集立達離職總結

weixin_33834679發表於2017-09-11
1231311-42db29ea60ad9af5.png
The New Begining

2017-07-19我從中巨集立達正式離職。
潛意識中我一直在等待這篇部落格的到來。只有等內心真正寧靜下來之後,確實想去梳理一些東西的時候,我才開始寫這篇部落格。

我是一個想活得特別明白的人,我想讓每件事情儘可能清楚。可以類比一下,我和立達的關係就像兩個人相處的關係一樣,我不希望帶著模糊的還沒有完全消化的關係進入下一段旅程。所以我會定期去總結,它就像個儀式,將每一段關係畫一個句號,以達到一個心安的狀態。

離職的原因

我一直在想為什麼離開中巨集立達?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我沒有跟上中巨集立達的發展步伐。

離職不一定是公司的問題,立達人要有自信

每個公司,不論大小,都有它的問題。一個公司的好壞不應該以它問題的多少來定。相互比較公司間的福利、薪酬、運作體制、規模等等因素得出的好壞結論也是片面的、缺乏真正意義的,因為每個公司的現狀都是有其歷史原因,每個公司的發展速度也都依託於它所處的環境。兩個不同發展環境,不同起家背景的公司,你用它們的現狀來定義它們的好與壞,我認為是有問題的。

我覺得最好的比較方法是以發展的動態的眼光,自己跟自己比。馬丁‧塞利格曼在《持續的幸福》中有這樣一句話:“成就並不是任何簡單的前進,而是朝著某一具體固定的目標的前進——一個向量,並非絕對距離。”我在旁邊打了個筆記:“發展的眼光”。它並沒有像傳統意義定義的那樣,成就是現在去的成績,而是把它看做一個向量,這對我很有啟發。

立達的方方面面存在一些問題,這是事實,但我並沒有因此而嫌棄什麼。相反,我總是在想辦法改進這些問題,並認為這些改進證明了自己的價值。我是一個極度追求價值感的人。netiler.ui的文件不齊全、內部程式碼dirty、客戶端不支援console除錯,這些漏洞的存在讓我得到了自我價值實現,內心得以滿足,從這一點來說我覺得立達是好公司。

初到中巨集立達

那個階段,我是特別快樂的。每天都有能學到新東西。一發現新東西就可以和師父討論,師父雖然不會像我那麼地去關注新鮮技術,但是每當我有新東西想要分享的時候,師父總是會耐心地聽,並且給出積極的有意義的回饋——有些時候是讓我可以繼續改進,有些時候是對這些新發現進行肯定。那時候每天下班和師父也同路回家,他喜歡聊聊他的過去,我也聽著。我喜歡聊聊今天新發現的技術、聊聊公司的困境以及自己的改善的想法。

由於每天都能學到新東西,還有機會不斷地將自己的程式設計想法融入到程式碼中,於是那段日子經常沒事就自願來公司加班。可能會讓你們感到奇怪的是,我還加班加的特別快樂,因為我想做的事,我就會想辦法把它做出來並做好,做好之後就覺得特別開心

立達研發壯大了

後來立達的前端部門也來了新人,我們終於有更多小夥伴一起玩了。起初我特別開心,我覺得他們會遇到很多問題,然後我可以幫助他們解決,我又會有非常高的自我價值感,然後慢慢地團隊會越來越強大,我會越來越幸福。

但問題很快就顯現出來了,大家有很多方面是不一樣的。當然這並沒有什麼強弱之分,每個人的起點不一樣,經歷也不一樣。每個人都是不同的,這很正常,無可厚非。

我一心希望他們能多問問題,我一心希望我們能一起討論最新的技術,發現有趣的技術點,就像以前我和師父之間的討論一樣。我們可以將這些想法融入到公司的產品中。我們有新發現可以很快地和彼此分享。可惜我不是一個很好的社交人員,我不太善於合理地去表達,我只是想說什麼就去說想做什麼就去做。我看不慣他們的程式碼,我就批評了,甚至有時候就開始主動改他們寫的程式碼。有時候我說的理論可能比較深了,傷了對方的自尊心。可能我說話時候的語氣也產生了誤解。

社交、關係本身就是一個很微妙而複雜的東西。我不知道這個過程到底發生了,但是影響漸漸就形成了:團隊之間問問題開始形成了一個閉環的圈子,總是其他兩個人之間在討論,也只有少數情況來邀我一起討論。我將這些問題歸因於自己的社交能力不強。我非常清楚,這些試錯本身是有意義的,這是團隊內部在磨合。無論如何,他們這段時間的陪伴讓我對自己也有了更深的認識。我非常感謝:~)

另一方面,對於師父這邊來說,他的部分精力分散到了協調人員分配任務以及增進團隊粘度(聊天)之中,我們之間聊技術的機會也少了。之前形成的良好的樂趣關係也變得斷斷續續。原先那種想表達就有一個聽眾的樂趣漸漸淡化了。我試圖向其他小夥伴像往常一樣去聊前端技術,但我發現他們對於技術並不是特別感興趣,我和他們討論自己喜歡的技術不能夠引起他們的興趣,他們好像只是表示理解,但是做出的反應,不能像過去師父的那樣真正得讓我感到喜悅。另外我也很努力地嘗試過用自身去影響他們,但我發現影響力是微乎其微的。每顆行星都有自己的執行軌跡。

現在想想,我的興趣並不是沒有而只是我們的興趣關注點沒有那麼多交集罷了。他們喜歡娛樂、相聲、汽車、電視劇、遊戲,我可能喜歡讀書、看電影、研究自己感興趣的技術。有一些興趣是不能聊的,是需要做的,比如逛公園、比如跑步,這些事是不太好聊的。在可聊領域裡我們的交集不是很多。所以其實旅遊啊、做活動啊、聚餐啊,也都是在給團隊人員找交集,增進感情,增加團隊粘度。所以我一直覺得星期吧是很好的活動,固定的時間,讓大家有時間相互聊聊天~相信大傢伙也都覺得不錯。

慢慢地,工作之中少了興趣這個調味劑,一下變得枯燥了。再加上自己的能力有限,已經把能做的能想的為公司做了,已經不能再帶來質的飛躍(需要充電?),價值感慢慢開始降低。

後來導火索來了,一個知識圖譜工程需要有一個難點攻克。當時的狀態非常不好,另外對這件事情內心來說沒有特別大的興趣(原因具體說不清,原因也可能是多方面的綜合因素)。最終我選擇辭職,暫時離開一段時間。

所以現在想來,是我沒有跟上公司的發展步伐。沒有及時調整過來,只能先暫時脫離一段時間靜一靜。立達從業績上來說是一直在進步的,發展的,壯大的。只是我沒能及時適應這個變化了的環境罷了。

離職後同事的關心慰問

在福州分公司,我和志銘、興治接觸的比較多,他們也都第一時間發來慰問,我和他們說狀態不好,暫時離職一段時間。他們祝好,並且說繼續聯絡。走了之後,有人惦記著,想著,我覺得是一件特別幸福的事情。

後來陽哥也慰問過幾次,狀態調整的怎麼樣?我都覺得特別感激。陽哥在和人打交道方面給了我一個很大啟示。他能理解你的weird行為,做出積極的解釋。比如我不善於和人打交道(這個不善於不代表不能完成正常的交接,和人打交道的水很深。這種不善於只是相比自己的其他特點來說),更多時候喜歡一個人做事情,很少和別人主動說話,陽哥會認為這是一種專注。這給了我很大的啟示,我開始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了。①我現在會把自己過去認為的一些缺點看做是特點。比如,我不善於社交,我現在解讀來說是我的社交需求量是很小的。②對待別人的行為也有更好的接納與理解。比如師父喜歡上班的時候,氣氛活躍點,旁邊有個人偶爾聊會天,我最開始的時候會認為這是一種不認真工作的表現,但現在我會理解為這是他所需要的一個工作狀態,他比較喜歡這個,這個也有助於他提高工作效率,工作得更舒服。

更新自我認知

工作中更注重興趣導向,想做的事情會做而且會做得好,不想做得事情牴觸情緒比較大。我一開始覺得這是缺點,現在認為是特點,特點在某些場合下(如工作分配的恰恰是不喜歡的任務)表現為缺點,在某些場合下(所在領域,所做產品方向恰恰是自己的興趣所在)表現為優點,就像光的波粒二象性一樣。所以企業招人會選擇匹配的人,就業者也會主動去選擇和自己相互match的工作。每個人都有ta的特點(優缺點),選擇永遠是雙向的,但是沒有誰好誰壞,只有合適不合適。所以有所啟示的是,就業者和企業者都要逐漸瞭解自己需要什麼樣的人或崗位,首先要自己認清,而這個認清的過程是個不斷積累並且不斷產生細微變化的過程。

遇到困難之後,抗壓能力有待提高。應該說完全是缺點。只能一點點去不斷學習,不斷提升,像產品一樣,打磨自己。

不善於和自己不相同的人打交道。這點我真的不想再改變了。這就是我的一個特點了。做自己,找和自己像的人在一起。

關於未來

至今我也還沒有找工作。離職之後,買了個Mac,在Unix系統上開始瞭解Command。大概工作中遇到過卡過我,我想學,想練練,於是就做了。這個過程中,其實又會學習到其他領域的知識。

前端是當年大學畢業時被迫得有個飯吃找到的一份工作,於是速成了這項技能。慢慢做了起來,覺得還不錯,幹得還挺開心的,對這個領域也比較有興趣,但也未必就真的適合一直做下去。因為前端人員應該對產品有種喜愛感,然而我對軟體、產品剛剛有了一點興趣,但是遠沒有程式設計的興趣濃厚。我也從沒把自己侷限在前端領域。我的原則就是:凡是能實現自己價值(這個價值得是自己認可的),讓自己高興的事情,我都願意去嘗試:~)

與立達的再見面,也是一個未定的未知數,只能說隨緣:~)


尾聲:我是一個想活得明白的人,我想做我想做的事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