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30 14:31:32
一、對事物的見解分為兩類:
1、評論性的見解
說的內容都是對的,符合常理的,但是卻是不解決問題的。
2、工程學的見解
面對具體的目標,拆解為具體的行為,最終可以解決問題
二、怎樣成為一個高手?
答案:刻意練習
先說練習,
1、套路
接觸一個陌生的東西時候,先搜尋老司機的套路,會少走很多彎路。
2、概念
人類文化是靠概念堆出來的,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就可以理解背後很多的知識。
把概念打磨清楚,就可以把知識掌握清楚。
學別人的套路,把整個知識拆成一個一個概念去訓練。
然後,就必須大量的重複的訓練,直到有深刻的印象,就是在大腦留下溝回,網都忘不掉。
就是七個字:針對性重複練習
再說刻意,
所謂的刻意,就是持續地做你不會做的事。
人的學習分成三個區:舒適區,恐慌區,在兩者之前的區叫做學習區,又叫脫離舒適區
所以,學習的本質,是永遠不舒服,因為你在做你不會做的事情。
所以,真正會讀書的人,是永遠要找一些對自己來說有挑戰的書來看,這樣的讀書才是有效的。
誤區——在地鐵攤開書來看的就是好民族,其實看漫畫也沒有什麼用,和打遊戲也沒啥區別。
對於一些簡單的技能來說,確實可以通過長久的訓練,最後把自己帶入舒適區,形成肌肉記憶,
所有的動作就成了下意識的。但是複雜的技能,千萬不能用此方法。
真正的高手,永遠不讓自己進入舒適區,即不讓自己進入下意識的狀態,時刻挑戰高難度的訓練。
所以,有些高考狀元在事業當中,反而不太順利,實質證明他不是一個會學習的人,
在舒適區呆久了,對新知識的強烈挑戰的慾望反而沒有那麼強,即所謂的高分低能。
普通人想在某個特定領域成為高手,可以讓自己進入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被動地被脫離舒適區,進入學習區。
那好的學習環境,特指能改提供即時反饋的環境。考試就是一種,但是太稀疏了。
專業的顧問就是不斷地對你任何一個細小的動作提供反饋。
貝爾實驗室的人才梯度,任何年輕人問那些得過諾貝爾獎的人問題,都不能被迴避。
師徒制的復興,是未來人類學習的一個總方向。
想學習,沒有舒服的事,學習的本質,就是脫離舒服。
如果你覺得自己是在學習,是在進步,那就永遠沒有樂子,永遠是在進步的路上品嚐那份艱難。
網際網路的出現,是對人類的學習構建了一種障礙,會慢慢摧毀我們深度思考的能力。
即超文字連結,給學習者來說,不斷做出決策或者選擇,或者被誘導地影響選擇。
決策不是我們做出來的,我們都是被套路的人。
真正的高手,就是不斷地把新的知識,可以把腦中的知識串聯起來。
什麼是知識,必須是資訊形成結果,互相之間形成關聯之後,在進入我們的庫存的東西。
學習的過程是什麼,就是把新東西和自己原來的結果縫在一起的過程。
真正愛看書的人不藏書,而是筆記。
筆記本是把書裡的那些資訊,和自己記憶結構當中的結構對接出來的產物,即是一個人大腦的外掛。
對自己存的文章,一定要寫心得,是為了和這個知識形成一次互動,即把這個新東西對接到我的知識結構上。
誤區 —— 得到的知識服務,也可以很輕鬆地消耗掉,只有不斷地和它互動,才可以掌握它。
人類不僅創造了工具,工具反過來也在塑造人類。
但凡出現一個工具,就會出現兩個結果:
一個是工具帶來的便利性;
另一個是這個工具一定把原來的人分成兩大波,一波是享受便利,另一波是帶著這種工具產生的新可能去探索新的事物。
而這波人是永遠不得閒,永遠非常辛苦。
新工具的出現,會給你省去不必要的時間,然後去創造更多的價值。
大部分人躺在那個開闊的舒適區裡面享受,而總有一小部分人痛苦不堪地向非舒適區,也就是學習區進發。
認知是學習得來的,不斷地練習,不斷獲得正確反饋,來提高你的認知。
這個世界確實分成了兩種 ,一部分人幸福地在生活,越來越悠閒,越來越舒服,而一部分人,可能他的財富越來越大,影響力越來越大,
但是他付的代價也很大,所以二者之間,就只能自己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