賬務核心介紹

露水上的青蛙發表於2013-09-27

討論核心系統建設,首先要明確核心系統的定義,然後再看範圍。
1、核心系統是什麼? 是指提供所以產品服務的系統(群組)還是指提供基礎產品服務的系統(群組)。銀行系統發展到現在,原來所謂核心的概念已經比較模糊。
2、從應用架構來看,會計核算和存、貸款等產品是並列的元件,元件之間存在介面傳遞。不能因為物理上部署在一起就叫“胖”,分開就在“瘦”,那隻不過是一些老外為了推銷他們的產品而設計的一些概念,以便打擊本土產品的手段而已。“系統本無胖瘦之分,只有強弱之分”。強的系統提供的開發框架和執行平臺可以支援不同的元件快速開發和穩定執行,那放在一起未嘗不可。
3、對於銀行系統來說,其應用模式相對穩定,如oltp、olap、process、UI等,每種應用模式所對應的邏輯技術元件應該都相對固定,因此大家會發現系統怎麼做邏輯模型都和原來的比較相似,只是在某些點上因為有些新技術的產生而有了改變,就像web2.0、SOA和雲。
4、國內銀行改造系統的動力最大的因素是“政治資本”,這點大家心知肚明;其次有太多的利益相關方存在,他們會影響高層的決策,從而導致系統沒用幾年就得換,這和國內的GDP神話沒有區別,苦的只有我們這些IT民工。(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能夠看到城商行、農信社敢於用大機)。另外還有一個因素是國內金融IT的生態環境,導致產品型公司無法生存,外包型公司大型其道,因此產品本身的生命力無法保證,過個幾年就不得不換(所以我們能看到一個國外80年代的過氣產品實施能在大陸拿人行的科技特等獎,有時候覺得挺悲哀的)
5、產品、客戶、定價、渠道、核算、風險是大家始終關注的主題,但是有心的人可能會發現銀行在對外介紹自己每一代新建的系統的優勢時(可能10年前所謂的老系統和現在的新系統),總是提及這幾點,但實際上很難得到內部的業務人員的贊同和體會。
6、開源的系統沒法做,但是開源的框架值得嘗試。現在銀行系統的功能和架構都趨同的情況下,開發工藝的提升應該是未來的突破點

關於支援“以客戶為中心”的統一客戶檢視方面,主要差距在:
1)客戶資訊的完整性不足,很多方面依然是空白,歷史資料的質量更差,這裡包括個人客戶、公司客戶和同業往來客戶。
2)其次是客戶的資訊分析和細分程度不足,基本上或者是沒有模型,模型不合理,各自搞各自的模型,客戶的行為,營銷效果,後續行為預測都效果不太好,造成的實際的結果是業務部門對資料分析價值的認同的降低。
3)分析結果應用缺失,技術手段不足,或者錯誤的預期,規則的定義和管理的手段沒有配套上來,在跨條線的交叉銷售、業績考核與貢獻分析,潛在客戶需求挖掘,新產品研發,銷售規劃上都不足。更談不上差異化的產品開發和使用者營銷了。
4)客戶資訊是產品定位,品牌建設的基礎,但是現在是倒置了,讓客戶去適應產品和服務,染給客戶去適應品牌,未對同一細分層客戶的產品持有,滲透率,購買先後順序作洞察與分析

關於財務核算方面,會計核算架構涵蓋賬務架構、會計核算、財務操作三部分的管理內容:

1)總體賬務架構及科目體系方面,有的銀行具有多套彼此獨立的核心繫統,包括全行的核心、信用卡及離岸業務等等。一些是都是通過並表的方式,在業務程式碼層將資訊每天匯並過來,工作量龐大。一些銀行未來會設定海外機構,這方面考核不足。
2)交易明細賬賬務處理,有的國內銀行財務系統對新會計準則的支援程度不夠,例如資產業務的實際利率法計算損益方面,目前的系統還不能夠提供完善的支援。最好可以藉助多賬套的機制,支援不同準則下損益的計算和賬務處理。既可以滿足各類監管體系的要求,也可以海外業務發展所需的核算要求,還可以讓銀行在條件成熟的時候,充分利用合理規則實現避稅功能。
3)財務操作控制及管理方面,一些同業,包括稅務繳納僅根據稅務種類設定若干會計科目進行核算,稅務明細部分未能在核心繫統中得以體現,所得稅需手工計算。
4)總賬管理,一些財務會計報表需要依託核心系統及外掛系統通過資料並表的方式進行生成,因資料往復頻繁、批處理緩慢等原因,導致管理部門無法及時檢視報表資料,對正常業務工作造成延遲。
5)財務報表管理,目前主要是系統提供的支援不多,"土財主"和"名醫"

從前有個土財主,家有產業無數。估計大魚大肉吃太多了,近來總覺得身體不適,於是就找來一"名醫"。名醫給財主體檢一番,發現財主沒啥大毛病,也就有點脂肪肝之類的小毛病。於是名醫對財主說道:"老爺你現在有點亞健康,我這裡有一方獨家調製的補藥,你吃了就算成不了天下第一猛男,也要勝過附近其他財主"。這財主聽後信以為真,每天都花白銀千兩吃起了補藥。

沒想到連補了半年,財主的身體狀況反而越來越差,就去找名醫問個究竟。名醫裝模作樣又檢查了一番,然後說道:"老爺我這補藥可是得到過國際認證的,肯定沒問題。現在有問題的是你的體質,吃這補藥產生了嚴重不良反應。沒辦法你得趕快住院治療。"財主聽了怕死啊,忙不迭的趕快每天花上黃金千兩住進了醫院。

幾年過去了,那個土財主連路都走不動,而名醫則成了一方鉅富。手工工作量偏大

正如大多數人所認可的核心銀行系統已經與其字面意思有了本質的差異,在如今這個銀行IT系統大整合的時代已經被弱化了很多。 現在它已經已經被改名為《新一代業務系統》了,所謂的“核心系統”已經被弱化到僅提供基礎產品服務的CORE系統(存款/貸款<賬務處理>支付結算<賬務處理>),即所謂的“瘦”核心,而將之前納入到核心系統的公共職能(櫃員管理/機構管理/許可權管理/客戶管理/額度管理/押品管理/賬務核算等)抽取出來獨立管理,將核心系統逐步解耦,增強系統的靈活性,為應對銀行業務的快速變化提供足夠的IT系統支撐。

而所謂的“瘦”核心與“胖”核心,個人認為與其應用的環境有很大的關係。對於大中型銀行來說,其本身有足夠的技術能力與財力支撐,可以維護大型IT系統群的正常執行,對於他們來說,系統的靈活性,穩定性,快速將業務產品推出市場能力是其主要訴求點,“瘦”核心則成為其現時必然的選擇。

而對於現在新開的城市商行,村鎮銀行等中小型,讓其維護一套大型的系統群,確實勉為其難,一套大而全的Corebank system則成為其最佳的選擇,至少可以迅速開門營業。當然這個大而全的CoreBank System也應該升級後的核心繫統,以適應市場的快速變動需求。

本人為大型商業銀行服務多年,僅就現時流行的“瘦”核心概念的體會稍作描述。

銀行IT系統的發展歷程:第一代銀行IT系統   -> 大集中1.0  ->大集中2.0
第一代銀行IT系統,發展於最早的財稅系統,經過多年的資訊進步,逐步發展為分行資料集中模式,在特定的時代滿足的大部分的市場需求。
大集中1.0時代:是個風風火火的年代,各行物理集中,邏輯集中建設的火熱的很。本人有幸參與了一家行的物理集中,兩家銀行的邏輯集中,體驗了那個時代的IT整合廠商的無限風光。(btw,目前IT廠商淪落為賣人頭模式,差異之大,天上人間,箇中滋味,無以為道)
大集中2.0時代:也就是我們們目前所處的時代。這個時代歸根結底是對大集中1.0時代的反思與昇華。

在1.0時代,各行的業務都下放在分行層面,各分行業務差異,風險控制等都無法為總行所掌握與控制,在這個時代,個人認為是一個收權,統一對外服務的時代。在此前提下,對業務架構/應用架構/資料架構/系統架構的理解不夠深入,更多的是為集中而集中,導致業務架構及IT架構的靈活度先天不足,而不能應對現在日益複雜的競爭環境(客戶差異化服務,快速的產品推出能力,多樣的產品定價,靈活的賬務核算等)。

2.0時代更多的是一個業務架構重新梳理的時代,對現有的銀行業務需求進行梳理,同時對未來的業務有所預測與展望,重構業務架構,在業務架構的基礎上規劃銀行IT系統的應用架構,資料架構及系統架構。也就是現在“瘦”核心瘦在何方的理論基礎。

而在瘦的基礎上,還要考慮系統的效率與可維護性。在系統不斷拆分與解耦的過程中,必定會導致系統之間的複雜度增加。但這也是必須經歷的過程,也許在3.0時代,隨著技術的進步而解決了這些現在我們看起來複雜的問題。事實上,通過我們正在進行的新一代系統建設的經驗來看,能通過現有的技術架構保證關鍵業務的處理效率及完整性。

如我所現在服務的這家行,其新一代系統已經完全按照新的業務架構對系統重構,核心系統中的櫃員/機構/額度/押品/客戶/賬務處理等系統全部剝離出來。其中,客戶資訊的管理完全由ECIF管理,在整個IT架構中,只有ECIF一個客戶資訊管理點,核心系統作為客戶資訊的使用方,僅儲存核心業務系統處理中所必需的幾個關鍵要素,由ECIF負責同步給核心系統在本地保留副本。為了保證核心系統的穩定性及處理效率,ECIF將核心業務系統所必需的客戶資訊功能(客戶資訊同步),也部署在核心繫統所在的主機上,由CICS保證系統效率及資料完整性,而不必由應用來處理對賬等問題。同樣,來自核心繫統的產品資訊,由核心系統實時通過CICS同步給ECIF,ECIF再為其他業務系統提供實時的產品檢視功能。在這個過程中,只是將必要的功能,通過系統部署的調整,利用系統已有功能來保證交易的效率與完整性。而ECIF其他大量的客戶資訊維護及查詢等,還是部署在開放平臺,並在ESB上釋出服務。

另外,關於賬務核算處理,這個提及核心系統所無法繞開的系統。《新一代業務系統》必將是面向業務的交易系統,與賬務無關。傳統的核心繫統,將賬務核算作為核心系統的一個關鍵子系統,完成交易驅動的會計核算,以保證賬務的準確性與一致性。核心系統不但要負責業務處理處理,還要負責賬務核算,約束了產品的快速部署能力,更不能提供多維的核算體系,關鍵是網點這個直接面對客戶的視窗不能專注於對客戶的服務,而是以傳統的“賬戶處理是否正確”作為其考核指標(當然不是唯一指標,但起碼是重要指標)。

因此,將原“核心系統”中的業務處理與賬務核算分離,將是2.0時代一個不可繞開的關鍵點。在我所伺候的這家商業銀行及我公司所實施的新一代業務系統中,已經具體的實現了業務系統與賬務核算分離的系統架構模式,通過會計核算引擎,將業務系統中的業務資料通過標準介面傳送(可實時/可非同步)至獨立的賬務系統,由賬務系統完成賬務核算處理及總帳的更新,並負責總分核對/賬卡核對/歷史核對等功能。這對業務系統來說是一個質的飛躍,也是一個大解放。當然這個分離也是可通過系統架構的方式,完成系統之間的效率與完整性保障。

總之,新一代的銀行業務系統2.0,將是基於SOA的IT架構理念(這個SOA理念絕對不是忽悠,而是實實在在可以落地的可實施的架構,是對銀行IT人員來說將是一個巨大的考驗,當然對CIO來說考驗更大),對銀行業務架構及IT系統架構重構的一個過程,特別是業務架構重構,是對現有業務的重新歸納與調整,對未來業務的預期與展望。在現有國內產品廠商淪為賣人頭廠商的時代,只有身處甲方或洋鬼子陣營的同仁們有密切的體驗與體會機會,其他類似我們(很不幸)將只有觀望,與有限參與的份。

碼了這麼多字,都在“雲”端,純屬個人理解,共同學習,共同探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