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工程師的自我管理

ThoughtWorks發表於2017-10-30

工作多年,我們見識到了很多厲害的人,他們可以兼顧家庭和工作,合理安排自己的事務和時間,能冷靜的處理突發事件且理智的做出決策,把所有事情安排的妥妥當當。最初我以為這種能力來源於性格、情商甚至是天賦,因為並沒有看到任何一本書來教人們做到這些,直到我把視角從普通的生活移到工作中,才發現原來一個能把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條的人,在工作中往往也是優秀的管理者。

管理專案或公司和管理生活有很多共通之處。有些人天生做的很好,但是像我這種普通人則不然。慶幸的是,我們依然能找到一些可行的方法和工具來做的像他們一樣,在這篇文章中,我會嘗試把公司專案管理的各種方法應用到個人生活中,我劃分了不同的小節(收集反饋、決策、時間和任務管理、情緒管理)來闡述這些問題和解決方案,在每個小節的結尾,也會附上我使用過或者推薦的一些工具。

收集反饋和接納自己

在ThoughtWorks,我學到了一個非常有用的方法,並且可以用到生活中。我們稱之為“Feedback”,中文含義為反饋。在公司,收集“Feedback”的精神無處不在,完成一個專案、甚至完成了一次公司內部活動,都會有同事發出調查表單或者郵件來收集意見和反饋。反饋,可以給我們提供改進的方向。

在團隊裡面,領導或者同事確實會站在不同的角度給予你“Feedback”。在此之外,也可以嘗試自我反饋,甚至主動向別人索取反饋。我定了一個日曆,來提醒自己在每週一晚上對反饋進行整理。在這小段時間裡,讓“我”不單單是我,想象自己是另外一個獨立的個體,方能更客觀和理性的認識自己。

在收集反饋和自我審視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客觀的接納自己,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更好的安排和管理自己的生活也應該從接納自己開始,接納自己的優點或者缺點才能積極的堅持和改變,把一副一般的牌打出精彩效果,這就是管理的哲學。接納自己的過程和專案經理第一天接手一個遺留專案的感受是一樣的,無法改變的東西很多,例如deadline、經費,而能改進的東西更多,像團隊熱情、開發效率和交付質量等。

優柔寡斷、缺乏專注,但是也對很多東西充滿熱情;和人聊天不夠站在對方考慮,但有時候也會幽默;拖延,但是還算勤奮。

這是我給自己的評價,通過這種審視和接納,我應該能回答一些問題:自己不能改變什麼?我能改變什麼?哪些事我能做的更好?更進一步,也可以從自己有什麼價值、優勢和劣勢、未來的計劃和發展方向、風險怎麼管控和人際關係等方面審視自己。

我買了一個白板貼到家裡牆上,用來寫一些需要經常提醒自己的內容。很簡單的一個物件,你可以在淘寶上買到,賣家一般還會贈送黑板擦和白板筆。可以記錄你想到的每一個idea和自己的計劃、任務清單,甚至給自己寫一個座右銘作為自己的slogan。白板在公司非常常見,放在家裡可以作為自己的視覺化工具,通過寫下需要的思考的問題可以開啟一個“上帝視角”,幫助我們更為客觀的思考。

像公司一樣決策

一直很好奇大的公司甚至政府是怎樣做出好的決策的,普通人往往是在心裡合計一下,然後拍個腦門就成,然而決策每天都在發生,小到出門要不要帶傘,見女朋友需不需要買禮物,大到購置資產,投資理財,結婚買房等。“拍腦門決定”顯然不是適用於所有場景的。

這裡想提一個有意思的東西——易學,周易的功能之一是被古代政府用來決策事務,我曾經瞭解過一門叫做《奇門遁甲》的易學,這種方法是繪製一張格局圖,用天干代表你周圍的人際關係、資源,而“甲”就是自己,“遁甲”的意思是需要把自己放到一個客觀的位置上來看待,方才能清晰的看待形勢和做出正確的決策。

現代管理學中同樣對“決策”十分重視,有很多書來闡述這個問題,甚至專門的決策學。其中有一個簡單思維工具叫做SWOT,SWOT分析法(也稱TOWS分析法、道斯矩陣)即態勢分析法,20世紀80年代初由美國舊金山大學的管理學教授韋裡克提出,經常被用於企業戰略制定、競爭對手分析等場合。

舉個例子來說明如何使用這個方法,如果我們需要考慮換工作(畢竟換工作對於任何人來說都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根據SWOT我們可以繪製一張表格來對比:

最後需要注意的就是別忽略沉沒成本在一次決策中的影響,沉沒成本是一個經典的經濟學概念,通俗來說沉沒成本就是已經投入的資源。比如一項商務談判,前期付出的越多,後期也就越難放棄。有意思的是,沉沒成本在戀愛中的效應同樣明顯,愛一個人越多,投入越多,則越難割捨。

對於一般來說,這種分析已經讓做出選擇的各項因素非常清晰,如果還是問題更加複雜,我們可以為每一項增加權重來做更為細緻的思考,當然也更加複雜和浪費時間。因為做出決策本身也是需要成本的,當然也不應該在決策上花了太多的時間,沒有完美的決策,簡單的事情還是拍腦門兒吧。

任務和時間管理

時間就像海綿,擠擠就有的。我寧願相信這句話是謊言、雞湯和毒藥,如果時間可以被擠出來,無非兩種情況,其一是其他的安排或者娛樂時間被無情的侵佔了,其二是你做事的質量被降低了,如果你在洗碗,那麼可能不會洗的太乾淨。

時間需要被管理,任務需要被有序安排。大量的時間管理書籍證明了這一點,去年流行的《暗時間》寫的非常好,書中講述了作者大量的經歷和管理時間的方法。

我更願意把時間管理和任務管理結合到一起,在工作中我們的專案經理也是這樣做的,任務管理是專案經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過我們用的是針對專案的敏捷開發/瀑布流方法,更為複雜和需要團隊參與,對於個人而言需要更簡化的方法,分為幾個步驟:

  1. 任務拆分。拆分任務使得任務變得更簡單可行是眾所周知的方法,在笛卡爾的《談談方法》中,拆分已經被當做西方哲學和做事思想的核心。
  2. 評估價值。“評估這項任務是不是真的有價值去做”也許是浪費時間的行為,為什麼還需要去做。然而我之前做了很多這種無用的事情,還不如打一把王者榮耀。
  3. 優先順序排序。我們要把時間擠擠留給優先順序高的事情,那麼首先我們需要對任務進行排序。
  4. 時間控制。每個任務需要預估時間,以便於我們留出一段合適的時間用而不至於被中途打斷。

為了管理這些任務,在公司我們有看板,對於個人而言推薦使用一些Todo List 工具。我偏向使用Chrome 上的外掛,工具越簡單越好,當然很多筆記工具都帶有TODO列表。比如印象筆記、有道筆記,或者任何支援Markdown語法的編輯器,如果沒有找到合適的工具,給自己桌子上貼一張便箋也行。

如果TODO列表工具有提醒的功能就更完美了,如果沒有可以使用一些提醒工具,比如iPhone的手機提醒、Mac上的Calendar APP、適合國人使用習慣的QQ郵箱甚至提醒到微信和手機簡訊。

在做事的時候,專注可以提高效率,因此一個很有名的工作方法叫做番茄工作法被提出來。這種工作方法因一個番茄形狀的廚房用定時器得名,手機上有大量相關應用可以下載。使用該軟體可以讓你在專注工作25分鐘,隨後有5分鐘的休息時間,但25分鐘內你需要保持高度精神集中,瞭解更多番茄工作法可以閱讀《番茄工作法圖解》一書。

(圖片來自:番茄工作法圖解)

知識體系和儲備

我是一個程式設計師,程式設計師都有一個焦慮,那就是總有一大堆新的技術和工具等著你去學。幾個月前我嘗試思考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隨著IT從業者工作的時間的增加,年齡漸長,同時還要面臨家庭和其他方面的事務,越來越不可能把所有精力投入到技術的學習中(畢竟還要學習如何預防頸椎病)。

通過觀察一些技術強勢、但業餘愛好也開展的紅紅火火的IT大拿,發現幾點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不同技術創造的價值不同。我們經常談論是需要專才還是通才,是需要精通某項技術還是博古通今,這種思考方向還是略顯片面。無論是刻意還是偶然,有些技術能學習投入更少但是賺更多的錢,學習技術也需要眼光。不得不承認,從一般趨勢下,web前端需要了解一堆繁雜的知識但是沒有java等後端開發薪資高。

知識像一棵樹,需要具備一個體系。這條經驗不僅僅適用於IT行業,我們在學習某些東西時,會去網上尋找各種知識清單、書單、技能圖譜,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介紹過IT行業相關的圖譜。對於人腦而言,記憶和學習是線性或者網狀的,這也符合我們的認知,零散的知識非常容易遺忘。構建體系的知識,我強烈推薦畫圖,無論是思維導圖(Xmind、MindMap)還是魚骨圖、組織架構圖和韋恩圖都是很好的方法,甚至構建自己的技術雷達。

(構建自己的技術雷達)

知識需要儲備、學習需要有文件產出。在完成一個專案或調研後,公司都會產出一定的文件,每個專業公司都有這樣一個資料庫,當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可以從中找到相關資訊。在工作中我曾經用過禪道、金山雲、confluence等,相比之下,禪道不僅僅是一個文件管理工具,更是一個專案管理工具,而金山雲文件搜尋功能略差,confluence則是一個專業的團隊文件管理工具,但是需要付費。

對於個人也一樣,學習任何東西都需要有產出,在記筆記之外,寫作是一個不錯的方式,開通部落格或者專欄來讓學到的知識能夠更好的沉澱,因此我整理了一個線上寫作平臺的清單:

國內篇

  • 點點輕部落格
  • 簡書
  • 部落格園
  • 知乎專欄

國際篇

  • WordPress
  • Gitbook
  • Wix
  • Blogger

就文件管理而言,如果不希望自己的文件被髮布出去,或者認為某些資料不是通常意義上的部落格,使用Wikidot編寫自己的Wiki來管理文件也不錯。如果是程式設計師的話直接使用Github做文件管理或者給自己搭建一個Wiki,也不是非常難的一件事。

我自己偏愛用Markdown格式來管理自己的文件,因此建立了一個程式碼倉庫用來放置所有文件,然後Hexo釋出到github提供的靜態資源伺服器上供自己檢視,有了這些工具和輸出之後,我們能知道哪些知識是我們需要的,哪些知識暫時不需要但是在需要的時候能被快速的撿起來。

情緒管理

在第一家公司工作時,我們老闆講了一個故事,曾經因為產品出現問題,很多下級經銷商上門鬧事要求退款,大多數人情緒十分激動,甚至有人打砸物品,都被老闆一一化解。後來來了一個年輕的經銷商,笑眯眯的來到公司,淡定非凡,和老闆重新聊合同和賠償的事務,這個人看起來並不生氣,只是索取了大量相關資料。據老闆講,這個人應該在收集證據和資料用於後面走法律途經,因為是我們理虧,所以老闆做出了讓步、答應了他全部的退款條件。

我不知道人類演化出“抱怨”“氣憤”“憤怒”等情緒的意義在哪裡。當我們在工作中遇到麻煩,第一反應是抱怨;當別人指出我們的錯誤時,往往第一個動作是懟回去;遇到矛盾,我們會被激怒。但是當我們回顧這些行為本身,會發現抱怨對工作毫無益處,懟回別人的意見對自己也並沒有幫助,即使在一場戰鬥中被激怒的一方往往會處於險鏡。

我曾經看過一本書叫《不抱怨的世界》,書中提到一個很好的方法來減少抱怨:佩戴一個手鍊或者手環,當你意識到自己在抱怨時,交換手環到另外一隻手,通過這種微小的心理暗示來矯正自己的不良過激反應。

生氣是人的本能,沒有誰能完全控制自己,一個好的建議是當我們感到憤怒的時候,請不要做任何行動和決策,先讓自己安靜下來至少30分鐘。心理學上對於不良情緒的管理建議不要對抗不良情緒,而接納和發洩是更為可行的辦法,避免形成強迫行為,我們的目的不是消除負面情緒,而是不讓情緒影響到決策,然後使用其他途徑進行發洩和疏導。

寫在最後

很多時候,管理這個詞用到個人身上略顯奇怪,對大多數人而言,管理知識如同屠龍之技。其實當把管理的各種方法用到生活中,管理並不是權利、控制和壓迫,而是理性思考、引導和推動。管理並不一定是對下屬,甚至可以管理上級、愛情和家庭,用各種可以學到的方法、技巧把生活打理的僅僅有條。就像古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不正是管理自己麼。限於篇幅,我們能從公司運作和管理的哲學中學到更多,希望後面有機會分享給大家。

文/ThoughtWorks林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