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微博UDC
今年7月,我有幸進入新浪微博UDC的使用者研究組實習,於是,同學見面時總是會問:你在新浪微博都做什麼呀?答:做專案。問:在公司做專案跟在學校做專案有什麼不一樣嗎?
在學校做專案跟在公司做專案究竟有什麼不同?這個問題我想可能很多在校的同學都很好奇,在這裡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個人的一些感受和體會,希望大家多多指點。
相同之處:
假設是專案的靈魂!
在沒有進入新浪實習之前,一直很質疑自己在研究生階段所做的科研工作的價值,總覺得這些理論的探索離現實太遙遠。但有幸在新浪微博參與了幾個使用者體驗相關的專案之後,我發現其實科研專案和應用專案很多東西上是共通的。心理學研究方法中一直強調的研究過程:提出問題,形成假設,制定研究方案,蒐集資料和資料,分析結果,得出結論,在完成應用專案時同樣適用。工作中,當面對一個專案時,同樣需要根據專案所面對的問題提出一些假設,設想這個問題可能出現的答案,並根據這些假設選擇合適的方法去驗證這些假設。不管是在做科研專案還是應用專案,假設永遠是專案的靈魂,它決定了專案的整體思路、後續方法的選擇以及最終報告的框架。
但是科研專案和應用專案在某些方面也表現出了一些差異性:
假設的來源:理論/前人研究vs經驗
科研專案的假設基於以往研究而來,每一個假設的得出都必須有以往研究的支援。因此,在完成科研專案時,要形成一個有價值的假設必須閱讀大量的文獻,找到相應的理論支援。但在公司裡做應用專案時,假設可以是一些破天荒的猜想、可以是基於以往經驗的推斷也可以是基於日常生活的直接觀察,只要這個假設可能成為專案想回答的問題的答案,這個假設就有價值、值得在後續的專案中得到驗證。
方法的選擇:定量vs只要能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科研專案非常注重方法的科學性以及嚴謹性,因此在選擇方法時比較喜歡定量的方法,而對定性方法獲得的結果總是質疑它的客觀性和真實性。但是在公司中做應用專案時,方法只是一種手段,只要能解決問題,任何方法都會被認可,都能被使用。使用者訪談、調研問卷、現場觀察、去後臺刨資料,只要選擇的方法能夠驗證某些假設,獲得想要的答案,這個方法就是好方法,就可以也應該被使用。而且,在對方法的使用上也更靈活,更多樣化。如在上述例子中,為了得到哪些因素會影響使用者是否注意某一個區域,可能選擇2-3個使用者進行一個簡單的訪談,找到一些影響因素後,再線上上發放問卷去探索哪些因素是主要影響因素。並不會糾結訪談法採用的樣本量能不能保證得到的影響因素是可靠的,線上問卷在編制時是否遵循了科學的編制流程等。
結果:回答問題vs解決問題
科研專案的終極目標是回答專案提出的問題,找到哪些因素會影響結果。但對於公司裡的應用專案而言,找到專案提出的問題的答案往往只是專案的一部分。一個好的專案不但要回答專案中提出的問題,還要能夠指導後續的產品設計開發,解決這個問題。例如在上述的專案中,不但要指出圖片的美觀度會影響使用者是否會看這張圖,還要告訴設計師或者產品經理什麼樣的圖片在使用者看來是漂亮的。使用者為什麼希望看到一張漂亮的圖片或者說從這張圖片中使用者想要滿足的需求是什麼呢?我們是否能用其他更好地方式來滿足使用者這一需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