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期末論文——大愛莊子

賈樹丙發表於2013-12-30

大愛莊子

          ——生命的坦然

  如果說史鐵生的地壇是生命的堅強,那麼莊子則是對生命的坦然。最愛莊子,愛他那超脫的人生觀,愛他那優遊自在、徜徉自適的逍遙境界。

  莊子生活在春秋時代,社會動盪,戰爭頻繁,百姓生活十分艱難,而統治者卻荒淫無道,殘酷壓榨百姓。這樣的環境使得莊子形成了既有著消極態度,也有積極理想的人生觀。而他的思想正是以他的人生觀為核心而展開,繼而闡述了他對自然、生活、學習、善惡和死生的見解,概括起來可以包括以道為本、 自然無為逍遙而遊三個方面,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們,至今仍被深深推崇。

  以道為本

    于丹老師說:“儒家是我們的土地,讓我們融入社會;道家是我們的天空,讓我們心靈自由。莊子的核心思想是"",道家卻給了我們更多的心靈感悟。

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思想,故歷史上“老莊”並稱,道家思想又稱為“老莊”思想。
    莊子思想的可貴之處,是具有樸素的唯物自然觀和辯證法因素。他認為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陰陽者,氣之大者也,道者為之公”(《莊子·則陽》),氣,即物質自然性,故其主觀精神的道,是與客觀自然的氣分不開的。莊子繼承和發展了春秋後否定天命觀的思想,認為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氣”(《莊子·知北遊》。),死,亦為客觀自然的事,無君臣尊卑之別,這無異揭示了人的自然屬性,否定了權貴奴役人民的合理性。他指出客觀事物都是變化的,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物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莊子·秋水》。
    客觀事物的變化,則是由於矛盾雙方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安危相易,禍福相生,緩急相摩,聚散以成”(《莊子·則陽》。)]。莊子在認識到客觀事物的變化及其矛盾雙方作用的同時,又進一步認為對立的雙方是可以轉化的,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莊子·知北遊》。)]無疑的,這都是莊子繼承了老子樸素辯證法的積極一面,是老莊思想的精華所在。
    但是,由於老子在肯定客觀事物矛盾對立而相互轉化的同時,卻忽略了矛盾轉化的條件和新舊質的區別,莊子正是在這一基礎上,卻把樸素的辯證法進而引向了相對主義。他認為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莊子·齊物論》。],世界上沒有是非、善惡、美醜之分,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同上。)]雙方都自以為是,而以對方為非,實際上沒有絕對的是非。莊子的這種相對主義必然導向懷疑主義,如莊子夢為蝴蝶,不知是莊周夢為蝴蝶,抑或是蝴蝶夢為莊周,形象地反映了這種認識論的不可知論和懷疑論。莊子一生飽受戰亂之苦,無法擺脫冷酷無情的現實,故對一切均持懷疑態度,失去了探索真理的信心,是小國寡民思想的典型表現。莊子的相對主義,固屬唯心主義體系,但他覺察到了認識的相對性,指出了物質的不確定性,對後來唯物辯證法的進一步發展是有啟迪作用的。

  自然無為 

  莊子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道德經裡說“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即是對無為、無名的提倡。"無為"是順應自然,順應自然是發揮自己的自然本性,做適合自己的事情。順應自然通過"無知"""再到"不知"的過程達到,從而人們可以在不脫離世俗生活中超越世俗生活,追求精神的自由,獲得人生的快樂。“生亦何歡,死亦何憂?憐我世人,

憂患實多!”他強調淡漠無為、無我無用的“遊心於淡,合氣於漠,順應自然”,以天合天,“以神遇而不以目視”之無我無跡。

莊子的天道無為包含樸素辯證法的思想,認為世間的一切萬事萬物都是在變化的。莊子認為,道是先天地而生的,莊子的這種思想非常符合道家的自然比人為好的思想,提倡無用,認為大無用就是有用。

從某種角度上說莊子的人生觀也是一種達觀。他對於人生一切壽夭、生死、禍福的一種超脫意義上的主觀,這種達觀世可以稱之為出世主義。他雖在人世,卻和不在人世一樣,眼光見地處處都要超出世俗之上,都要超出“形骸之外”,這便是出世主義。莊子的人生觀是一種出世的人生觀,超出形骸之外”。

  逍遙而遊

  《逍遙遊》是《莊子》的開篇之作。他用鯤鵬南飛的故事,展示了鯤鵬臨風飛舉的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那種無拘無束、逍遙自在的自由之美。莊子認為人若能順著自然的規律,而把握六氣的變化,以遊於無窮的境遇,他還有什麼依待呢!在莊子看來,只有無己的至人、無功的神人,無名的聖人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

   孔子雖然也向往暮春時分,穿上春裝,約上五六朋友,帶上六七個小孩,在沂水中洗澡,在祭祀求雨的土臺上吹吹風,唱著歌歸來的生活,這是孔子夢想在禮樂社會裡的逍遙。但實際上,他既不能逍遙,也不能遊於天地之間。因為他陷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枷鎖裡,他周遊列國,要齊家治國平天下,追求功成名就,所以他無法獲得精神上的逍遙和自由。

  《莊子·秋水》中又有一則關於莊子的經典故事。有一次,莊子與惠施一起到一條名叫濠水的橋上游玩。莊子說:白鯈魚遊得多麼地悠閒自在啊,這就是魚兒的快樂吧。惠子說:你不是魚兒,你怎麼知道魚兒的快樂呢?莊子說:你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兒的快樂呢?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快樂;你不是魚,你也不知道魚的快樂。莊子說:還是讓我們順著最開始的話來講,你剛才說你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就是已經知道了我知道魚兒的快樂而問我的,而我則是在濠水的橋上知道魚兒的快樂的。

   莊子的子非魚,焉知魚之樂這句話的諧音,有子非餘,焉之餘之樂的意思。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事,都有自己的喜怒哀樂,魚有魚的快樂,人有人的快樂。足見莊子的逍遙自在。

  樂生惡死是人的本能,可死真的如此可怕嗎?莊子認為,生與死都只是一種形態,所以,生不必喜,死亦不必悲。莊子的妻子死後,他抱著妻子的屍體站起來,用一口薄棺斂了,停放在院子裡。然後拿著一個瓦盆,在靈柩旁邊邊敲邊唱歌。莊子認為這是個物化的世界,死生輪迴乃常態。死亡一個節日,是祝福,是送行。因此,“亡妻,讓我為你唱首歌,記得一路走好”。 

  生老病死實為常態,即便不幸。我們應該笑看死生,珍惜生命,好好活著。儘自己的力量獲得最美,實現自己的價值,讓自己的生命釋放出應有的光彩。 

   莊子的人生觀有著一種出世的高蹈,他為一些處於苦難中的人們提供了一種逃脫的方式。莊子的人生觀是一種逍遙的人生觀,似不食人間煙火,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寧靜的靈魂家園,以一種的深層內涵去泯滅塵世的一切權利、功祿。朱光潛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以入世的態度去做一件事。以出世的態度去對待這件事的結果。莊子的這種逍遙的人生觀有其產生的歷史背景,在我們這樣一全匆雜的世界仍然有其存在的社會環境。我們不能片面的去評價莊子的人生觀完全是消極的,它的存在是有一定的合理內涵的,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影響深遠的,由其啟迪了後世如謝靈運、陶淵明等山水田園詩人,對後代的道家學說的演變也是意義深遠 

  同情莊子,同情他生活在一個動盪的時代裡飽受痛苦;敬佩莊子,敬佩他能在動盪的年代裡快樂的生活;讚賞莊子,讚賞他對不公的命運的坦然面對;大愛莊子,他的思想永遠在我們心中柔軟的一角緩緩流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