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人生】工程師面對新質生產力的思考和選擇

落叶微风發表於2024-03-13

本文參考了正和島採訪米磊的一篇文章“未來30年大變局,講透國運與人運”。對被週期控制的技術發展與軟體工程師該進行怎樣的選擇有思考的意義。

原文連結:正和島 https://mp.weixin.qq.com/s/x3DIZDD1r6ZTipJBSs2XGQ

什麼是康波週期

康波週期(Kondratiev Wave),又稱為長波理論或庫茲涅茨週期,是由俄羅斯經濟學家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在20世紀20年代提出的一種經濟週期理論。康波週期是指發達商品經濟中存在的、大約每隔50-60年出現一次的長期波動現象,它由連續上升和下降的階段組成,每個階段分別對應著經濟發展的“復甦-繁榮-衰退-蕭條”四個階段。

康德拉季耶夫認為,這些長週期的波動與技術革新密切相關,每一次大的技術創新都會引發新的投資高潮,從而推動經濟發展進入一個較長的增長期;當這一輪技術創新帶來的增長潛力逐漸耗盡時,經濟增長會減速並進入衰退階段,直至下一輪重大技術突破帶動新一輪的經濟增長週期開始。

例如,在康波週期的框架下,第一次工業革命中的蒸汽機技術和紡織機械化被視為19世紀初至中葉的一個長週期上升階段的動力,而隨後的資訊革命,特別是積體電路等技術的發展,則被認為是20世紀下半葉以來的經濟增長驅動力之一。隨著科技發展接近現有技術極限,如積體電路遵循的“摩爾定律”逼近物理極限時,全球經濟將面臨尋找新技術以觸發新一波增長的需求。

什麼是新質生產力

工業革命與生產力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且深遠的影響關係,它作為人類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透過技術創新、生產方式革新和組織結構的重塑,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升。每次工業革命的核心都是技術進步帶來的生產力躍升: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蒸汽機等機械動力取代了人力和畜力勞動,大幅提升了生產效率;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和內燃機的應用為標誌,催生了大規模生產和自動化水平的空前提高;而當前正在進行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則聚焦於資訊通訊技術、人工智慧、量子計算、新能源等前沿領域,這些新技術的發展不僅代表著新質生產力的崛起,而且正引領全球邁向更加智慧化和綠色化的經濟新時代。

“新質生產力”這一概念正是對當前及未來變革趨勢的深刻詮釋,它不僅是工業革命及其後續科技創新的產物,更是在經濟發展關鍵轉折時期尋求高質量發展、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重要依託。這種新型生產力形態包含了深層次的技術突破、創新性配置生產要素以及產業轉型升級,其核心特徵表現為勞動者素質的持續最佳化、勞動資料科技含量的大幅提升,以及勞動物件範圍的不斷擴充。新質生產力具備強大的發展動力,能夠引領並塑造全新的社會生產模式,並強調在面對週期性經濟變化時,應當秉持長期主義理念,積極擁抱技術創新所帶來的長遠價值,從而有效地促進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的進步。

新質生產力將在那裡產生

新質生產力將發生在多個關鍵領域和技術前沿,主要體現在:

  1. 科技創新與技術革命:如人工智慧(AI)、量子資訊科學、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先進製造等領域。以ChatGPT掀起的全球AI大模型浪潮為例,以及對GPU等高效能運算裝置的需求激增,這些都體現了新質生產力在資訊科技和智慧領域的突破性發展。
  2. 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商業航天、低空經濟、新能源產業、生物科技、光子晶片、量子計算等,這些產業具備高技術含量、強創新性和廣闊的市場前景,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增長點。
  3. 勞動者素質提升:培養和引進科學家、科技創業者等高素質人才,發揮工程師紅利,實現從人口紅利向知識和技術創新紅利的轉變,例如華為、比亞迪、寧德時代、隆基等企業的成功案例表明,依靠大量高質量工程師團隊和高額研發投入能夠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4. 生產工具升級:運用具有高技術屬性的生產裝置和科研儀器,比如英偉達的高階GPU等硬體設施,以及先進的研發實驗室和生產基地,這些都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要素。
  5. 勞動物件擴充:隨著科技進步,勞動物件不再侷限於傳統資源,而是包括深海、深空、深地等更廣泛的空間範圍內的資源利用,從而擴大了生產力的物質基礎。

新質生產力將在那些擁有顛覆性技術潛力、創新驅動發展的產業中產生,並透過技術革新、人才培養、資源配置最佳化等多維度協同作用,引領和推動社會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工程師如何面對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生產力的變革下,我們看到了很多行業的起起落落。當新的動力注入到各行各業,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工程師在面對新質生產力發展這一大背景下,可以思考如下幾點內容:

  1. 技術前瞻:緊跟全球科技發展趨勢,特別是在人工智慧、量子計算、新能源、先進製造等前沿領域尋找個人發展的機會。理解並掌握這些領域的核心技術,能夠在未來產業中發揮關鍵作用。
  2. 知識更新與技能提升:不斷學習最新的科學技術知識,提高自身的技術能力和創新能力。參與高質量的培訓專案,獲得高階研發工具(如GPU)的操作經驗,以滿足高科技行業對高素質勞動者的需求。
  3. 創業與創新精神:除了加入現有企業外,還可以考慮創業或者參與科技創新型企業,例如投身於硬科技初創公司或有潛力實現技術突破的團隊,透過創新創業來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4. 長期規劃與耐心堅守:鑑於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往往需要較長的研發週期和投入,工程師應當樹立長期主義觀念,願意接受初期可能的不確定性,並敢於承擔風險,像SpaceX那樣致力於長期目標的企業提供一個很好的借鑑。
  5. 社會價值與經濟回報權衡:在選擇研究方向和專案時,不僅要考慮到專案的經濟效益和企業的盈利能力,還要關注其社會價值和長遠影響力,選擇那些有可能引發產業變革、具有戰略意義的專案進行研究和開發。
  6. 政策導向與資源對接:密切關注國家政策走向,利用政府鼓勵科技創新的各項措施,比如申請專項基金、入駐高新技術園區、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緊密合作關係,以便獲取更多支援和資源。

工程師如何面對週期

技術的演進與發展,從長遠視角審視,實則是一場工程師與經濟週期之間的持久賽跑,無論這一週期表現為康德拉季耶夫週期等長週期,還是更短期的行業起伏。而這些短週期波動,與我們的決策和選擇緊密相連,影響深遠。

面對時代潮流,筆者認為堅守以下兩點原則至關重要:

  1. 長期主義。在瞬息萬變的技術領域中,我們需要秉持長期主義理念,不為短期利益所動,著眼未來,立足長遠規劃與佈局,以適應並引領技術變革的方向。
  2. 持續學習。在知識更新速度不斷加快的時代背景下,持續學習成為應對週期變化、保持競爭力的關鍵所在。唯有不斷吸取新知,提升自我,才能在技術生涯的洪流中穩立潮頭。

這兩點不僅是對當前時代挑戰的有力回應,更是每一位技術從業者實現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