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模式

weixin_34162695發表於2017-06-07

3721842-808a58b6d0e6ac51.jpg

定義:情緒模式識別是瞭解和識別自我及他人情緒發生起因、路徑及結果的能力。

重要性:儘管有些模式功能性非常強,但仍有許多模式功能性很差,會使我們做出錯誤決策、降低解決問題的效率和創造力。評估情緒模式的能力之所以關鍵是因為我們必須首先進行識別,然後才能有意識地選擇是否加以運用。

功能:識別情緒模式是有效地管理自我反應的基礎。我們每個人都要受到自己情緒模式的支配,因此我們必須認識自己的模式,才能有效地進行取捨。識別自己的情緒模式可以幫助你按自己的意願行事,使你不會受到恐懼和(或)自負心理的操縱,從而準確把握各種變化或挑戰中的核心問題。

人們往往期望事實與其所預料的一致,但當結果不如所願時,他們常常會漠視事實,而不是去改變預先的想法。

一、情緒模式的生物學起因

情緒具有最為原始的自我保護功能,因而,我們的身體為了生存會產生一系列的生理反應,這正是人能存活的本質核心。

數千年的經歷,造就了人類在威脅和危險面前保護自己的能力。雖然沒有堅硬的龜殼、鋒利的虎牙,但是我們有無與倫比的、超級敏銳的大腦。

隨著人類社會的演進,各種生存保護機制演化成現代防禦機制,比如,對持與自己相反觀點的人的反駁和排斥,對面帶微笑的人一味信任或者總是警惕等等。

人體內的每一個細胞都有類似於接受器的感官腺,好比一把“鑰匙”有相匹配的“鎖”。

腦細胞就好比是一些化學“鑰匙”,而腦細胞的感官腺,即“鎖”,卻並不僅僅存在於大腦內部,而是遍佈全身。

腦細胞的化學“鑰匙”在人體體液中四處遊動,尋找與其相適合的鎖。一旦找到,這個細胞就會因為受到刺激而產生一種特別的反應,這種反應通常會產生更多的化學物質而引發出更多的其他反應,行為就此被激化產生。

我們使用哪種感官腺越多,那種感官腺就會出現得越多,相應的行為也就出現得越多。

因此,我們的大腦與身體的網路系統依據我們運用它的方式的不同的而不斷髮生變化。如果一種方式被重複使用,那麼這種模式就會固定下來,成為硬連結(hard wired),參與其中的細胞自身的結構以及細胞之間的連線也隨之被固定,成為我們的習慣——同種模式的所思、所感、所為。

這便是情緒模式形成的生物起因。

情緒模式是我們因持續受同類環境影響,而逐漸形成的一系列固定反應模式。當某種情緒反應固定為模式之後,一旦有任何相關這種模式的外界刺激出現,模式就會自動啟動,速度也會比對新事物反應的速度快得多。

固定化的刺激起因——反應路徑——行為結果,這個過程就是情緒模式發生的過程,它們成為我們大腦的“硬連結”,但並非絕對不可改變的“硬連結”,只是因為人類天生的適應能力而形成了這些具有功能性的模式,使我們在處理類似狀況時能以最快的速度決策和反應。

比如,在原始社會的時代,只要走進陌生的森林,我們就會警惕起來,雙腿供血充足,雙手緊張地拿著武器,準備在看到危險的蛛絲馬跡時,最迅速地自衛或逃跑。這些都是情緒模式的功能。

再如,當小孩表現出哭泣、害怕、發脾氣時,父親就會轉身離開,那麼,小孩為了適應環境,為了在任何時候都不要失去父親對他的幫助,那麼,他就會有意識練習迴避這些情緒,一旦他內心出現那三種情緒,小孩就可能會用別的情緒來掩蓋,長此以往,凡是會令小孩感到悲傷、難過、憤怒的刺激一出現,他就會迅速地戴上他習慣了的情緒面具,直至形成了他習慣的情緒模式,到後來,如果再有類似的情形出現,小孩已經完全不去思考為什麼一定要遵循那樣的情緒模式了。

情緒模式會因長期使用,而反應迅速,高效徹底。


二、情緒模式的“第一時間反擊”

有一個發生在美國警方的真實事件可以看到人類是如何自動啟用情緒模式的。

在美國S城有個住宅區因為連續出現幾次搶劫事件,當地居民都有些杯弓蛇影。

有一天,一位居民出外散步,心裡總害怕自己會遇上類似的危險,於是,在散步時表現得異常小心,手一直護著放錢夾的口袋。

就是這樣高度警惕的情況下,他突然聽到有人在背後呵斥他站住,原本就恐慌的居民的第一個反應便是“我遇到劫匪了!”於是,他毫不猶豫地決定把錢包直接拱手送給“劫匪”。

事實上,在背後呵斥他的人是一位在附近巡邏的警察A,因為這名居民散步時顯得有些鬼祟而令這名警察產生了懷疑。

當警察A看見這個居民正在把手伸向胸部內揣口袋,警察A的第一反應便是“他一定在掏槍!”

於是,警察A立即產生了自我保護,掏出手槍,繼續呵斥“不許動!再動我就開槍了!”,這名普通居民聽了這句呵斥,更加驚恐,本能反應就是跑,而且,手仍在做著掏錢包的姿勢。

警察A立即追趕,就在這時,居民逃跑的方向迎面趕來了另一名警察B,而恰好在這一刻,警察A在跑動中不慎跌倒,可怕的後果就在這一刻發生了!

在警察B後來的回憶描述中,非常具體地描述了當時的感受,這一切僅發生在幾秒鐘之內,但給他留下了至深的印象。

他說:“這幾秒鐘的事情在我感覺非常漫長,回憶起來好像慢動作回放,因為,那實在太可怕了。我一轉街角,就看見A正持槍追趕一個人,我毫不懷疑那是一個匪徒,因為他面露驚恐,手看起來就是在掏槍的樣子,就在我剛看見這一幕的瞬間,A倒下了,真是不幸,那一刻,我就認定這是因為匪徒向警察開了槍,把A射倒了!那一刻我距離那人已經很近很近了,我非常恐懼,出於自我保護,我毫不猶豫立即對他開了槍。真的,非常非常遺憾,我來不及在那一刻做出更多的考慮,我只想到生存。”

那名普通居民十分無辜地倒在了警察的槍口之下,一幕可怕又無奈的悲劇。

當然,這是個比較極端的例子。

但即使在不會有生命威脅的辦公室裡,我們仍常常因為一些小小的緊張和衝突而不能保持平和。

當我們仔細觀察,會發現辦公室裡的小爭議的升級、惡化,是因為爭論雙方都把“我肯定是對的”當作自己的防禦機制。不管人類是否已經進化了上萬年,情緒模式的形成從根本上仍是源於人類的自我保護機制。

每當我們的大腦感到了威脅,它就會立刻做出保護我們的反應,根據生理反應結構與大腦所積累的經驗,我們通常會在第一時間產生反擊、逃跑或者驚呆等反應,有些人也會產生群聚反應(人群聚集在一起),這些都屬於人類的“存活反應”,它們發自我們的邊緣系統(主管情緒)。

然而,要想讓我們的大腦避免這些反應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實上,這種抵禦威脅的反應機制已在我們的大腦中形成了硬連結。

情緒模式一旦形成,並且使用次數越多,情緒模式的反應就會越來越迅速。因為,從本能來看,人類始終處於自我生存和利益保護的狀況。


三、情緒綁架

這種“存活反應”,在生物學上稱之為“綁架杏仁核”現象,在情商理論中稱為“情緒綁架”。

杏仁核是大腦內管理情緒中樞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核心作用之一,就是對所判定的危險訊號做出反應。

這種反應是驗證“情緒有智慧”的一個例子,為了自我利益和生存,行為自動遵循著某種情緒邏輯,在做出決定之前幾乎沒有思考。

然而問題是,很少有人發展了這方面的能力。

情緒阻斷邏輯思考中心(Cortical Brain的思考),強制引發本能反應行為。

而事實上,大多數沒有經歷過情商訓練的人都少有意識去識別自己的模式,更難以在推動目標的那一刻去權衡模式和反應的利弊,因此,往往當刺激出現時,我們都會被習慣的模式帶動行為,這樣沒有經過思考的行為就是一種不折不扣的“情緒綁架”。識別情緒模式至關重要,如果沒有這種能力,我們甚至可能正在做出破壞自己的奮鬥目標、消極影響他人等狀況之時,都完全被自己矇在鼓裡。

那麼,從杏仁核的角度來看,威脅來自哪裡呢?

其實,幾乎任何一種試圖去操控他人的舉動都能引發“存活反應”。

通常,人們都會採用怠慢、羞辱、指責、為難、抨擊、懷疑以及歧視等行為使自己凌駕於他人之上。

這種情況經常會發生,例如在辦公室,有人受到威脅或者受到傷害就會氣洶洶地發脾氣以保護自己。

在家裡、學校裡也是如此。

人們總是認為自己是正確的,因此才會指責、批評和奚落別人,好像貶低了他人就能加強自己的地位。

學會觀察這種反應,可以真正幫助我們理解情緒驅動力。

我們的行為都遵循某些反應模式,也就是說,當我們思考與感知的時候,我們往往會無意識地用一整套特別的思考、感覺和行為做出反應,

例如當我們受到威脅時,就會反擊;當有人抨擊我們的想法時,我們就會駁斥。

人的大腦有其獨特的執行模式或稱之為神經中樞路徑。一系列想法與感覺的形成將會變成我們如何看待世界的過濾器,這些無意識的行為會影響我們做出合理的表現。


四、情緒模式識別

情緒模式識別有助我們預測自己的反應,不受無意識習慣與反應的驅使。如果沒有這種能力,我們就可能盲目地遵循情緒模式做出不合理的決策與反應,就可能受到無意識習慣的驅使而不是理智地思考問題。識別模式對於探索自己與他人的內心世界非常重要。

情緒模式識別能夠讓我們得以觀察行為的整個過程。配合認知情緒能力,就可以清晰地觀察到我們的自動反應及其背後的情緒驅動力。學會觀察、瞭解自我,也就是認識自己的情緒,也有助於我們識別他人的內在驅動力,以及我們的影響在其中發揮的作用。

從情商理論的角度來說,情緒模式、情緒反應本身並無好壞對錯之分,只有面對目標時,我們才能知道模式及反應是否適合推動當下的目標,換句話說,只有當連結了實際目標時,情緒模式及反應才有了好壞對錯的分別。而在與目標連結之前,我們亟須先了解自我及他人情緒模式,由此,才可能分辨其利弊、是改變打破它們?或者學習正確運用它們的方式?

【根據網路資料整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