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淘汰了某些種類的工作,並創造了其它種類的工作——從石器時代就是如此。在過去,機器取代了需要體力勞動的人們,我們越來越多地看到傳統上的白領工作被機器擴充著:財務分析師、網路營銷和財務報告人,類似的還有很多。當然,這些進步也催生了新的工作。比如,我們今天熟知的電子計算機,取代了人們執行真正的計算,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各種新工作。
人工智慧(AI)好像也是用這種方式運轉著,為人工智慧研究人員創造了崗位,並逐步取代了所有其它種類的知識型工作。或許一個世紀以後,通往那裡的道路和人們所想象的方式大相徑庭。我們能夠看到,根據 AI 設計模式,我們會去往何方,Google、Facebook 和其它公司在人工智慧投入了大量資金。在最普通的設計模式裡,AI 實際上能夠增加目前正在自動化的這種工作的需求。
設計模式1:訓練資料
目前應用在業務裡的、最普通的人工智慧被稱作監督式機器學習注1。「監督式」部分比較重要:這代表演算法要根據訓練資料學習。演算法仍然無法使用與人類接近的效率學習任何東西,但是它們能夠處理更多的資料。
訓練資料的數量和質量,是確保機器學習演算法良好運轉的、最重要因素,優秀公司會非常謹慎地對待收集訓練資料的過程。很多人還不清楚,Google 已經投入了好幾千萬人-時,收集和為資料打標籤,並提供給機器學習演算法。
收集訓練資料的過程永無止境。每當 Twitter 發明了一個新詞語或表情符號,機器學習將無法理解,直到看到了很多使用它們的例子。每一次,一家公司想擴張到一種新語言、甚至有著輕微不同的新市場,它們就需要收集一套新的訓練資料,否則它們的機器學習演算法將運轉在不可靠的環境裡。
隨著機器學習更好地理解,高質量的演算法成了你能買到的東西時,訓練資料的收集,對於上線一種新的機器學習演算法而言,成了勞動密集部分。
設計模式2:迴路中的人(Human-in-the-loop)
當然,有些問題(比如電子表格算術)對於電腦而言,相當簡單;而另一些問題(比如用兩條腿走路)卻難得無以復加。對於機器學習同樣如此。在機器學習執行的每個領域裡,總有一些情況是演算法可以搞定的,也總有一些情況能夠讓演算法抓狂。這就是機器學習演算法常說的,為什麼達到 80% 的精確度很輕鬆,而要達到 99% 的精確度卻真的、真的很難了。
幸運的是,優秀的機器學習演算法能夠區分出他們擅長的和不擅長的情況。機器模型沒有自尊心,因此當它們信心降低時,樂於告訴你。這也是「迴路中的人」設計模式變得流行的原因:對於機器不能肯定做出的過程和決定,由人類來完成。
這麼多年來,人們一直夢想著用有機器人個人助理,像 Facebook M 和 Clara Labs 之類的產品正在讓其成為現實。但是它們不會自動化每件事情。它們用演算法來處理意圖清晰的、郵件和日程方面的問題,把更復雜的訊息和請求傳遞給人類。
這種設計模式已經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期望。無人駕駛汽車不會立即取代人類司機;它們在某些特定條件(比如側方停車)接管汽車,當路況複雜(比如有建築物的繁忙街道)時,再把控制權交還給司機。ATM 不會自動讀取你要儲蓄的每一張支票,僅在字型清晰時才會讀取。在這兩種情況下,機器處理很大比例的工作,但是當它們不敢確定能否處理好時,人類介入才是必需的。
機器學習不是每次只取代一個工作職能,實際上,它會取代每一項工作職能。這讓人們能夠越來越有效地工作。在某些情況下,這會導致更少的工作崗位,但是在其它情況下,會創造出新市場,併為相同種類的工作創造出更多工作崗位。現在,如果個人助理每次能處理 20 個客戶,那麼,個人助理會變得更加便宜,隨著更多的人使用,或許效率會超過 100 倍。
設計模式3:主動式學習
主動式學習包含了前兩種模式。由「迴路中的人」收集的訓練資料可以反過來再提供給演算法,使其變得更完美。演算法像人那樣學習——新奇、複雜的情況,有助於它們更快地學習。因此,演算法不能處理的例子,由人類打上標籤,就變成了幫助演算法改進的極好例子。
當我們這樣工作時,在未來,我們或許同時也在教同樣的系統,慢慢取代我們。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它會越來越多地影響到我們的工作。這完全取決於你怎麼看待了。
它的到來,比你所認為的要更早、更快。
受人工智慧的影響,大部分知識型工作已經被省去了,因為從歷史角度看,建立一套機器學習演算法的先期成本過高。和軟體不一樣,每一個機器學習模型不得不針對每一種單個應用程式做個性化開發。因此,機器學習自動化的、僅有的業務應用程式,將非常有利可圖,或節約成本,比如預測能量使用或命中廣告。
但是一切都在變。兩種趨勢一直在快速地降低機器學習的成本。一方面,計算能力正變得更便宜,一直都這樣。另一方面,機器學習演算法正在產品化。單在 2015 年,阿里巴巴、微軟、亞馬遜和 IBM 都上線了多用途雲機器學習平臺。公司不再需要類似 Google 的研發預算就能在內部使用機器學習了。
這意味著,很多更小規模的業務功能,將感受到機器學習的效應。當開發一套演算法的成本高達一百萬美元時,只有大公司才能把機器學習應用於分類工單、組織銷售資料庫、或處理款項。但是,當成本只有 20 美元/每月時,每個人都會使用它。所有這些機器學習平臺在去年上線,卻恍如隔日。
譯文: 《人工智慧和工作的未來 》 臘八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