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掌握生產力技巧,再好的生產力工具也沒用
Maura Thomas 是一位國際獲獎演說家、培訓師,專長是個人和企業生產力、注意力和效率。
在用紙張來做計劃的年代,我需要特別記住待辦事項和承諾的事情。換到電子裝置困難,但極具顛覆性,適應了之後,我才意識到軟體和各種新奇的小裝置,能給生產力帶來多麼大的提升。
不過事實上,這不僅是因為工具,更是因為我應用到工具上的工作流管理流程(workflow management process)——或者說方法論。這一點非常重要,這也是當人們嘗試新的生產力工具、當公司為員工引進了新工具時,經常會忽略的。
工作流管理流程聚焦大方向,同時提供一個組織和管理細節的結構。
所以,當人們問我選哪種軟體來提高個人或公司的生產效率時,我會問:“這個軟體如何融入到現有的工作流中?” 通常呢,我們很快發現了真正的問題所在:根本沒有工作流管理。
我們用體育運動為例來解釋這個問題。你聽說過“球拍課”嗎? “球杆課”呢? 或者“球棍課”? 都沒有吧?!但我肯定你聽說過“網球課”、“高爾夫課”和“曲棍球課”這樣的。在這裡,學習使用工具只是個副產品,真正的目的是學習這項運動。我不打高爾夫,但我知道怎麼揮杆:我應該握住手柄一端,揮動扁平的一端,然而這不能說明我是個優秀的高爾夫選手。繼續來類比,如果傑森·戴伊或達斯汀·約翰遜被強迫要求下一個賽季隨便用二手商店買來的舊球杆,他們肯定不會發揮出 PGA 專業水平。技巧跟合適的工具一起,才是必不可少的。
編注:傑森·戴伊或達斯汀·約翰遜,這 2 位都是美國高爾夫球星; PGA 是指美國高爾夫 PGA 錦標賽。
類似的,生產力也是需要技巧和工具的結合,不管是對組織還是個人。不論公司為員工投入什麼軟體、App 和裝置,這些工具不會讓員工更具生產力,除非員工掌握了堅實的方法論來使用它們。
然而,多數公司部署了軟體,就指望能提高效率並最終提高生產力。但只附帶了技術培訓,比如各種選單的說明,通過點選滑鼠來完成某種任務。這樣的培訓只能幫助員工熟練使用軟體,並沒有真正的提高生產力。最後,新軟體經常被束之高閣,或者即便用了也不解決問題。
對個人來說也是一樣。人們去搜尋最新最棒的 App 或炫目的新軟體,希望它們能成為銀彈,來應付時間管理的挑戰。我的客戶告訴我,他們安裝了軟體,鼓搗了一兩天,就再也沒開啟過。我知道這不是因為工具不好,只是因為他們沒有工作流方法論的框架,買球杆不能讓他們成為高爾夫選手。
比較好的做法是,在使用工具之前先關注方法論,有了方法論,對工具的需求就清晰了。
如果個人或組織整體上有了很好的工作流方法論,一般是不需要新軟體的。不管怎樣,獲得預期效果的過程可以用現有工具解決問題,或者指明瞭新軟體的需求。為了給自己或公司提升生產力而考慮購買/更換新的軟體,首先你要問這幾個問題:
- 軟體要解決的問題到底是什麼?
- 目前在做的是什麼?比如個人生產力問題,問一下“現在的工作負荷是怎麼管理的?” 如果你覺得需要個專案管理工具,問一下“專案參與人員現在如何跟蹤與專案相關的任務,專案負責人如何設定時間表、如何跟蹤專案進展?”
- 倘若沒有明顯的工作流管理流程,軟體也不會幫你弄出一個來,這是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倘若有,問一下“這個新工具如何支援現有的流程?”
- 如果你是個領導,你的手下在你感覺有困難的領域出類拔萃,那就研究一下他們的流程,問他們需要什麼樣的工具。
毫無疑問,技術可以提高知識型員工的生產力。但當為自己或公司在高科技工具方面投資時,記住,光靠花哨的球杆不能把人變成專業選手。
打賞支援我翻譯更多好文章,謝謝!
打賞譯者
打賞支援我翻譯更多好文章,謝謝!
任選一種支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