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論微信1%:為何中國公司都要做網際網路雜貨鋪?

吆喝科技_Zoran發表於2017-11-14
蘇格拉底在《理想國》(柏拉圖 著)一書中就提到“沒有一種工具是拿到手就能使人成為有技術的工人或者鬥士的,如果他不懂得怎麼用工具,沒有認真練習過的話”。A/B測試是一件可以幫你解決99%問題工具,剩下的1%需要諸君讀完這篇文章領會了。


學會資料驅動,就是新時代的工匠精神


金融的核心屬性,是基於信用貨幣的資本融通。而網際網路,則代表著去中心化的資訊分佈、傳遞和計算方式。看似金融和網際網路的關係,僅僅維持在應用工具和網際網路公司融資層面而已。殊不知,金融的本質是資料,以及基於資料的建模和風險定價。


因此,當金融和網際網路行業均得到高度發展後,便出現瞭如今的行業熱點——網際網路金融。科技網際網路公司的本職工作,並不是從範疇上界定新興金融領域,而是創造科學、高效、穩定的資料決策工具。


在正式討論網際網路金融之前,我們卻先要談論一款社交軟體——微信。為何?先保持這個疑問,我們先把關於這個軟體的一個細微的改動說起:

11月初,微信錢包正式上線了“微保WeSure”入口,騰訊官方表示使用者通過微信可直接進行保險購買、查詢以及理賠,未來還會登入到QQ平臺。這標誌著騰訊全面進入網際網路金融領域。


為何騰訊要進入網際網路金融領域?雖然QQ和微信是中國社交媒體領域的天花板,但是我國金融業的發展歷史可是遠遠早於整個網際網路行業。前面有送外賣的百度,後面有拍電影錄MV的阿里巴巴,中間還殺出來一個從襪子賣到馬桶蓋的小米,中國網際網路公司似乎有著根深蒂固的“雜貨鋪情節”。為什麼中國網際網路公司都致力於建設一流雜貨鋪呢?



讓我們看一組資料:

據統計,中國個人消費貸款餘額在4萬億量級,長期有望增長至10萬億以上,對應高達數千億的利息收入。綜合考慮保險、投資、眾籌等其他業務,個人金融服務市場,一個不小心,輕輕鬆鬆就達到數萬億級體量。如今的中國網際網路可謂是處處紅海,目力所及,如此巨大的市場前景,積極佈局是理所應當。

可是,為什麼是微信?國內成熟而金融機構不知其幾千萬也?為何不能像美國的華爾街一樣,對網際網路企業發揮著重要的影響?

根本原因:金融的本質是資料,以及基於資料的建模和風險定價。

在這一點上,國內的金融機構有些難言之隱……

讓我們先看一條資料:據央行統計,目前我國傳統的金融機構對國內個人徵信的覆蓋率僅為28%,而美國個人徵信市場的覆蓋率為92%;

讓我們在看一條資料,中國傳統銀行的徵信記錄僅覆蓋總人口的35%,遠低於網際網路52%的覆蓋率。

看完佔比,讓我們來看一個絕對數量:據CNNIC統計,截止2016年底,我國網民規模達7.31億,手機網民佔比達95.1%,其中手機支付使用者達到4.7億。



中國傳統金融機構在核心資料上,並不比非金融機構的網際網路公司有優勢。

在美國,各類金融機構基本滲透到從生產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矽谷大佬與華爾街巨鱷,相愛相殺,涇渭分明。因此,Whatsapp只能是Whatsapp,Paypal還是Paypal,它們無需謀求變成一個全牌照的超級金融機構,而是專注於各種使用場景中內嵌支付入口。

而在國內,則存在著兩條並行的道路:
  • 第一條路——以螞蟻金服和騰訊為代表的網際網路企業,從支付、轉賬、徵信到消費金融和信貸再到投資理財的垂直佈局,掌握豐富的支付場景、資料和入口;
  • 第二條路——傳統金融機構也在積極轉型、擁抱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努力通過網路渠道轉化新使用者。
不是騰訊或微信團隊要“打野”做雜貨鋪,而是開雜貨鋪的歷史重任落在這一波英雄身上。網際網路金融的前半程,金融行業幾乎嘗試了所有能夠嘗試的方式,後半程,需要網際網路非金融機構和傳統金融機構共同完成來完成。

然而,故事卻剛剛開始。

微信,並不是第一個戰略級進入網際網路金融的網際網路勢力,隔壁班的阿里同學,已經早幾年,以各種形式革新著使用者接觸金融的方式和體驗。之所以這次"微保WeSure"上線能夠獲得高度關注,在於其採用了非常網際網路特色的打法——微信採用了灰度釋出的方式,起初僅有1%的使用者可以看到這個入口。


又是一波朋友圈秀優越感的好操作……如果僅僅如此,我們就都看低了微信,你真的能讀懂了微信的1%嗎?


灰度釋出,又稱為金絲雀釋出,通俗的講,就是先讓一部分人先體驗到新版本、新功能和入口。有時,是為了測試新功能的穩定性、有時為了避免伺服器壓力過大、有時是為了保持熱度和轉化率的營銷手段,總而言之,是一套標準、高效且屢試不爽的網際網路打法。

1%看似微不足道,可乘以9億月活,卻意味著一瞬間擁有900萬的潛在使用者。從產品層面,1%的灰度釋出不是營銷和炫技,而是用成熟的網際網路思維打造金融服務,不僅完成了大家看得到的功能補足,而且迅速磨合著我們看不到的金融產品服務能力。問題不是%前面的數字大小,而是一個攜帶著完善的體驗、豐富的場景和海量的入口,這就是網際網路公司進入網際網路金融領域的姿勢。

微信的1%,是用網際網路方式啟用金融產品潛在使用者的1%;網際網路雜貨鋪,是用網際網路模式完成包括金融在內彎道超車的雜貨鋪。網際網路金融浪潮下,網際網路公司自可駕輕就熟,而傳統金融機構該如何小步快跑完成轉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