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程式設計師到專案經理(25):對績效考核的吐槽

西西吹雪發表於2013-08-29

餘世維認為,中國人對執行力的態度存在的第一大問題是“對執行偏差沒有感覺,也不覺得重要”,因此不管領導安排的任務是多麼的SMART,不管時間要求是多麼緊迫,員工始終按照自己的節奏來工作,內心裡不會有一絲緊張或不安的感覺。不管這項任務持續多長的時間,他會一直像死守機密一樣,絕對不會主動給你透露半點關於工作進展的訊息。一旦上級質問為何沒達到目標,他又總會有各種各樣看似充分合理的理由。

這樣說或許稍有誇張,但無疑代表了不少員工的工作狀態,在這些員工的眼中,做好做壞無所謂,也正是這一點傷透了公司領導的心,他們退無可退,只好舉起了“達摩克利斯之劍”,用數字對員工進行考核,讓員工的收入與這個數字掛鉤。

然而經過無數公司的親身實驗,證明績效考核非但不是靈丹妙藥,而且可能引發許多其它更加嚴重的問題,例如引起員工與公司的對立,鑽制度空子,考核標準難以公正客觀,評分主觀性太強等。儘管人們想出了形形色色的考核方案,但真正成功實施的公司寥寥無幾,倒是有很多公司因為考核失去了活力。索尼公司常務董事天外伺郎曾寫了一篇文章《績效主義毀了索尼》,痛陳績效考核之害,考核讓索尼公司變得死氣沉沉,官僚主義盛行。可見績效考核對一個企業的文化的殺傷力是致命的。

績效考核之所以負面作用如此之大,是因為它本身存在以下幾點難以克服的問題:

1.它是一種外在的驅動力量

天外伺郎認為績效主義就是“業務成果和金錢報酬直接掛鉤,職工是為了拿到更多報酬而努力工作。”說白了,也就是胡蘿蔔加大棒的管理方式,而這以前這一種用來管理驢子的方法,在驢子前面掛一根永遠也夠不著的胡蘿蔔,後面用鞭子使勁抽打。把人當作動物來看待,急功近利,無視人的內在需求,忽視人性的力量,這就是績效考核的“原罪”。

2.它是一種治病的措施

如果每個人績效都很高,激情也很高,誰還用得著考核呢?創業階段的公司一般員工都很有激情,所以它們從不做績效考核,每個人的績效也很高。因此熱衷於績效考核的其實都是缺乏活力、績效低下的公司,這是領導生病,讓員工吃藥。這種治病的措施,就好比醫生不給病人開處方,卻對他的家屬說:“如果明天他的病情好轉,我就獎你吃一顆糖;如果惡化,我就打你屁屁”,兩者一樣可笑。不針對病因,而只是根據發病的表現來治療,只能治標不治本——其實連“標”也治不了。

3. 無法真正客觀公正

績效考核的一個根本要點,就是用量化的數字來評價員工的表現。而每個人是如此的複雜,受如此多因素的影響,豈能跟一個數字等同起來?而且量化本身是一件非常困難事情,戴明認為真正重要的東西能量化只有3%,要把另外97%也變成數字,顯然難以做到公正客觀,對於軟體企業尤其如此。

首先,一個人的表現難以量化。無論是KPI考核,還是平衡計分卡,還是360度考核,都離不開一些荒誕的指標,例如溝通技巧、人際關係、領導能力、行政能力、態度……這些如何量化?誰能告訴我,一個人的態度究竟是如何變成一個精確的數字的?55分的態度和60分的態度真的有高下之分嗎?

其次,軟體質量難以量化。軟體是無形的,要進行量化非常困難,即使強行量化,評估成本也很高,主觀性強。所以很多軟體企業在計算專案績效時,有意無意忽略了質量因素。對專案組來說,你不考核質量,那我也不要質量,到後面質量問題爆發,管它呢。所以不少專案在考核時,總是前半段月月得獎,後半段苦苦度日。

最後,績效考核依賴於上級的主觀評價。莎士比亞認為“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的評價標準都不一樣,如何體現其客觀性?每個評價者打分的時候會受到其主觀好惡的左右,公正性更是無從體現。

4. 引發公司與員工的對立

績效考核不可避免會造成員工和公司之間的博弈。公司當然希望目標越高越好,以充分挖掘員工的潛力;而員工則希望越低越好,這樣可以賺到更多的獎金,這種不可調和的矛盾,會將昔日的親密戰友變成績效考核戰場上的敵人。

然而公司總是強勢的一方,最後員工往往被迫接受目標,時間一長,員工也就不爭了。哀莫大於心死,你愛怎麼著就怎麼著吧。正所謂“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等你把爺罰急了,爺走人行不?

5. 破壞激情、團結,助長官僚主義風氣

天外伺郎認為績效考核最大弊端是“搞壞了公司內的氣氛。上司不把部下當有感情的人看待,而是一切都看指標、用評價的目光審視部下。”昔日以工作目標為導向的想法,被迫轉變為以個人利益為導向。為了賺到更多的錢,員工就會動起“歪腦筋”,諸如鑽制度空子、與公司討價還價、巴結討好上級等,而上級手握重權,只管結果、不問過程,無疑也助長了官僚主義的風氣。這些“不正之風”盛行,最終必然會毀了公司的文化氛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