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 武言 投遞於伯樂線上,如果您也願意分享一份自己的原創/譯文,可以從這裡開始。
現在國內與硬碟資料恢復有關的軟硬體產品越來越多,其中不乏有很多優秀產品,但就硬碟韌體修復的軟體而言,尚沒有自主的核心技術,都是通過匯流排監控軟體或匯流排協議分析儀,監控和截獲俄羅斯的PC-3000軟體的某一韌體修復功能的輸入/輸出的指令和資料後,模仿出來的,這也是國產韌體修復軟體的新功能的升級總要比PC-3000慢一拍的原因。最近突然在網上發現國內研發出了頂級的韌體修復技術“硬碟韌體區虛擬技術”,出於好奇筆者查閱了國內外的一些有關資料,發現除了國內某個生產取證裝置的廠商宣稱掌握了這一技術外,還沒有任何一家專業的硬碟研究機構提及這項技術。硬碟韌體區虛擬究竟是什麼技術?它有多高的技術含量呢?對於這些問題我們認為有必要做一些探討。
什麼是硬碟韌體區虛擬技術?
對這個問題,廠家的解釋含糊其辭,透著神祕。其實說白了就是:載入儲存在非系統保留區介質上的韌體模組。
所謂的“虛擬”,是指通過某種技術把一個物理實體變為若干邏輯上的對應物。比如我們使用的“虛擬光碟機”,其實它的物理實體可能是記憶體或硬碟。而使用“韌體區虛擬技術”之後,硬碟的載入程式載入的仍然是韌體模組,物理實體相同,僅僅是模組讀取位置不同而已。其功能近似於硬碟維修中的“熱交換”。但它與“熱交換”的不同之處是:
“熱交換”:載入另一塊硬碟的全部韌體模組,可適用所有型號的硬碟。
“韌體區虛擬”:載入另一塊硬碟的部分韌體模組,只適用某幾種型號的硬碟。
由上可以看出, 由於“熱交換”載入的是全部韌體模組,所以也包含了P-LIST 模組,這可能會導致硬碟韌體“熱交換”之後,硬碟出現大量“壞磁軌”,資料扇區發生移位,以致無法恢復出正確的資料。“韌體區虛擬”由於可以有選擇的載入韌體模組,所以它是“熱交換”技術的一種改進,但由於只能由於某幾種型號的硬碟,缺乏普遍性,所以它也只能算是一種硬碟的維修技巧。
研究硬碟的業內人士都知道,硬碟製造商的研發機構在研製一款新型號的硬碟時,都有自己專用的硬碟開發系統和模擬系統,在此環境下設計和研發韌體,才能算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虛擬”。
對硬碟韌體程式開發經驗的程式設計師而言, 編寫一個小程式, 實現不依賴硬碟上的系統保留區的韌體模組載入,輕而易舉。筆者曾對某個型號的硬碟,寫過一個類似功能的程式,只花了1個多小時。所以說所謂“硬碟韌體區虛擬技術”只能算硬碟資料恢復中的一項恢復技巧,有實用意義,但無理論研究價值。至於是什麼“頂級技術”,也只不過是資料恢復服務商的一個宣傳的噱頭。
本文由 武言 投遞於伯樂線上,如果您也願意分享一份自己的原創/譯文,可以從這裡開始。
【如需轉載,請標註並保留原文連結、譯文連結和譯者等資訊,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