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頭自駕車專案紛紛延期,2018會成為無人駕駛行業艱難爬坡的一年?

微胖發表於2018-01-01

編譯 | Rik R、Nurhachu Null、王藝

作者 | Aarian Marshal

來源 | WIRED

2014 年對於自動駕駛行業來說,是單純、無知、又過度樂觀的一年。那一年春天,沃爾沃在瑞典提出了自動駕駛汽車專案 Drive Me。

隨著該專案幾年來的發展,2017 年,沃爾沃高管承諾,公司將為瑞典哥德堡地區的家庭提供 100 輛自動駕駛越野車。在日常駕駛條件下,這些車能夠在地方道路上獨立行駛至少 30 英里(約 48 公里)。

「這種技術將被稱為自動巡航駕駛(Autopilot),司機們不必親自駕駛,一切交由自動駕駛汽車來完成。」沃爾沃汽車技術主管 Erik Coelingh 說。

現在,在 2017 年的最後幾周,沃爾沃將 100 輛自動駕駛越野車的目標向後推遲了四年。

據 Automotive News 報導,該公司現計劃在 2021 年之前讓 100 名客戶試乘其自動駕駛汽車,這些試驗物件還將會體驗到半自動駕駛功能,該功能將部署到未來任何一輛新的沃爾沃汽車(或特斯拉、凱迪拉克、日產、賓士)中。

巨頭自駕車專案紛紛延期,2018會成為無人駕駛行業艱難爬坡的一年?

沃爾沃汽車已推遲了其在瑞典哥德堡的 Drive Me 自動駕駛汽車專案

「在自動駕駛汽車的研發過程中,一些我們本以為很難回答的問題,卻在試驗過程中超乎預期地快速解決了。」沃爾沃汽車自動駕駛專案主管 Marcus Rothoff 告訴連線雜誌,「而在一些(我們本以為容易駕馭的)領域,卻發現了更多有待探索和解決的問題。」

這些問題多數聚焦於價格,Rothoff 說,公司不願在還沒弄清其感測器的效果前敲定成本,所以沃爾沃還不能決定其自動駕駛汽車購買或使用權的定價。沃爾沃 CEO Hakan Samuelsson 說過,有自動駕駛功能的汽車將在現價基礎上提升約 1 萬美元。

自動駕駛汽車領域開始降溫,沃爾沃的撤退只是離我們最近的一個例子而已。

2012 年,谷歌 CEO Sergey Brin 曾說,不出 5 年,自動駕駛汽車就會成為一種大眾選擇。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特斯拉的 Enhanced Autopilot 已推遲了近 6 個月,那些為其多花了 3 千美元的客戶無疑會對此感到失望。

福特汽車新任 CEO Jim Hackett 最近降低了對自動駕駛服務的期望,其前任曾在 2016 年表示,公司將於 2021 年實現規模化部署。「我們的產品將在那個時間段推向市場,」他在接受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採訪時說,「但現在,公眾在媒體上關於自動駕駛汽車的浪漫想象有點過頭了。」

規模化部署程式的放緩並沒有挫傷資本市場的熱情。美國知名創投研究機構 CB Insights 估計,自駕車初創公司今年共融得超過 30 億美金,其業務涉及自動駕駛汽車軟體、行車安全工具和車輛間通訊領域的製造及資料儲存和處理。

要想追蹤任何重大技術的演進歷程,可以參考研究公司 Gartner 的加德納技術成熟度曲線。首先是「創新觸發(innovation trigger)」過程,接著是「技術突破(breakthrough)」,然後很快達到「期望膨脹的峰值(peak of inflated expectations)」,此時開始有資金流入,媒體爭相報導。

然後會有期望幻滅的低谷期,此時開始遭遇失敗、進度未達預期、融資數額降低。創業者將要直面這些實際挑戰和殘酷現實。繁華落幕,艱難前行,撥開雲霧見光明。自動駕駛汽車似乎正在進入低谷期,歡迎來到最難的部分。

技術難題

「當前的自動駕駛技術水平,就好比計算機技術在上世紀 60 年代的水平,它是新興的,而非模組化的,它還無法確定該如何組合起各個不同部分。」風險投資公司 Lux Capital 的合夥人 Shahin Farshchi 說,他曾經為通用汽車公司打造過混合動力汽車,並投資了自動駕駛初創公司 Zoox 以及感測器製造商 Aeva。

事實證明,建造一輛自動駕駛汽車並非易事,遠遠不是把感測器和軟體捆在一組輪子上那麼簡單。在一篇 Medium 的推文中,Bryan Salesky 直言不諱地開列出擺在他們面前的各項困難,他負責管理福特旗下的自動駕駛汽車公司 Argo AI。

他說,首先是感測器方面的障礙。

自動駕駛汽車至少需要三種型別的感測器:1. 鐳射雷達,能夠清晰呈現三維物件;2. 攝像機,獲取物件的顏色和細節資訊;3. 雷達,能夠遠距離探測物體及其速度。尤其是鐳射雷達並不便宜:一輛車的安裝費用是 7.5 萬美元。

汽車需要從那些昂貴的感測器中獲取並整合資訊,提取出不同環境下所需要的資料,丟棄不需要的。「要想開發一個可供規模化製造與部署,同時兼具成本效益的系統和可維護的硬體,是極具挑戰性的。」Salesky 寫道。(Argo AI 在 10 月份收購了一家鐳射雷達公司 Princeton Lightwave)

Salesky 還提到了其它技術難題,雖然它們都是小問題,但在實際使用中可能會引發大災難。

自動駕駛汽車必須要能夠看到、解釋和預測其他人類司機、騎自行車者和行人的行為,甚至還需要與他們進行交流。這些汽車要知道自己是否處於另一輛汽車的盲區,並小心駕駛。它們還需懂得(並看到和聽到)為救護車開道。

「如果有人認為,在未來幾個月甚至幾年內,全自動駕駛汽車將會出現在任一條城市街道上,那麼他們要麼是不瞭解其研究現狀,要麼就是對於安全問題不上心。」Salesky 寫道。

潑冷水的不止他一個。「技術開發商開始發現,最後的那 1% 要難於前面的那 99%。」波士頓自駕車公司 Nutonomy CEO Karl Iagnemma 說道,該公司在今年秋天被汽車供應商 Delphi 收購,「與最後那 1% 的工作相比,前面 99% 的工作就像是在公園散步。」

Iagnemma 說,對於更加棘手的特殊情況,一些聰明的公司想出了綜合型方案,而不是僅僅用軟體來修補一切。但這需要時間。

資金困擾

據 Intel 估計,大約到 2050 年,自動駕駛會給全球經濟增加 7 萬億美元,其中僅美國就有 2 萬億,這還不包括這項技術在長途貨運和其他領域的影響。

但很奇怪的是,似乎沒有人確定如何從這個行業賺錢。Iagnemma 說,「重點已經從單純的技術研發轉移到了產品和商業模式。」

長期以來,自動駕駛汽車領域的從業者們堅信,人們將會首先通過類似計程車服務的形式與自動駕駛打交道。對於直接向消費者出售自動駕駛汽車來說,這項技術還是太昂貴了,而且太依賴於天氣狀況、地形以及高質量的地圖。

但儘管是以計程車的形式落地,從業者們目前仍無暇顧及自動駕駛汽車的使用者體驗環節。

Waymo 計劃明年在亞利桑那州鳳凰城啟動一項特定區域內的無需司機的乘車服務,並稱目前已經找到車輛與乘客互動的解決辦法,這類互動包括如何通知汽車乘客的上車地點與目的地等。

但是在 2017 年秋天的一次媒體試乘活動中,該公司並沒有讓記者體驗這一功能。所以,目前公司放出的訊息還不能完全相信。

除此之外,自動駕駛汽車還會面臨許多其他的問題。比如,當乘客遇到緊急情況或者在車裡遇到意外的時候,如何告知車輛?自動駕駛公司如何回收龐大的研發預算?每一次乘坐要花多少錢?拋錨的時候該怎樣處理?責任歸誰?乘客需要支付多少保險費?

在自動駕駛的程式中,一條明智的前進之路貌似是與競爭對手結盟。

包括 Waymo、GM、Lyft、Uber、Intel,甚至處於消退邊緣的汽車租賃公司 Avis,他們都在與潛在的競爭對手結成合作夥伴,為了打造真正的自動駕駛汽車以及支撐它的基礎設施,他們正在共享資料和服務。

如果你問一個自動駕駛汽車開發商是否應該單打獨鬥,即嘗試建立感測器、地圖、感知、測試能力以及汽車本身,他們都會聳聳肩。

雖然像通用汽車這樣的大型汽車製造商似乎認為縱向一體化整合是通往勝利的道路(它於 2016 年 10 月收購了自動駕駛技術公司 Cruise Automation,並於 2017 年 10 月收購了鐳射雷達公司 Strobe),但瞄準自動駕駛行業中某一單點環節的初創公司仍然相信他們在未來將享有一席之地。

自動駕駛感知公司 DeepScale 的 CEO Forrest Iandola 說:「像 Bridgestone 等傳統汽車供應商一樣,還是會有很多人為車企提供服務,悶聲賺大錢。」

還有一些其他公司希望通過對特定群體的押注在自動駕駛生態中分得一杯羹。自動駕駛接駁車公司 Voyage 已經瞄準了退休群體,MIT 孵化的公司 Optimus Ride 最近在波士頓郊外一處新開發的社群宣佈了一個試點專案,並表示這個專案的目標是為殘疾騎士設計駕駛軟體。

Optimus Ride 的 CEO Ryan Chin 表示,「現在看來,我們的產品是在為不健全的人提供新的出行方式。但我們認為此舉實際上最終會創造一個更加健壯的產品」。

這些瞄準不同人群的自動駕駛公司正在融資,Optimus Ride 剛獲得了 1800 萬美元的 A 輪融資,至此總融資額已達 2325 萬美元。但是在日益擁擠的自動駕駛領域,他們的策略是否行得通呢?

前路——攀爬

總的來說,你不會馬上在車道上看到一輛完全自動駕駛的汽車。

如果你不是居住在紐約、舊金山或者鳳凰城這樣的大城市的一些特殊社群的居民,那麼在未來十年內可能你也見不到自動駕駛汽車在你的居住範圍內運營。

這些汽車將會出現在特定的、精心策劃的地區。如果運氣好的話,你可能會碰到一輛自動駕駛計程車,它會告訴你前往它的停車點上車(那是它被允許且是僅有的能停靠的地方),而不是它來找你並在停下來的時候亮起臨時停靠訊號燈,你可能會與兩三位 UberPoo 使用者一起分享這次旅程。

這些汽車會讓你印象深刻,但是它們並不是完全可靠的。它們不知道如何應付所有的道路狀況和天氣條件,可能會需要一些人工幫助。舉個例子,在眾多車企中,Nissan 專注研發遠端操控技術,它僱傭遠端操作員來操控被卡住或者出故障的自動駕駛汽車。

如果你沒有足夠多的搭乘自動駕駛便車的經歷,那麼你有可能在幾年中忘記自動駕駛汽車這回事兒。你會和朋友開玩笑,說自駕車的炒作是何等的愚蠢。輿論會轉移,新聞將不再報導自動駕駛汽車。然而無論如何,自動駕駛行業仍舊會悄然前進,開發者們會悄悄地處理更為精確的問題。

好訊息是,仍然有足夠的動力將這個行業從 Gartner 曲線所謂的低谷推向生產力高峰。並不是每個開始了旅程的人都能夠爬得上去。但是那些受到重創的並且有點血性的人或許會發現,曲線頂端有大量的鈔票在等著他們,自動駕駛的前景是驚人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