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框架】JDK1.8原始碼分析之LinkedList(七)

leesf發表於2016-03-23

一、前言

  在分析了ArrayList了之後,緊接著必須要分析它的同胞兄弟:LinkedList,LinkedList與ArrayList在底層的實現上有所不同,其實,只要我們有資料結構的基礎,在分析原始碼的時候就會很簡單,下面進入正題,LinkedList原始碼分析。

二、LinkedList資料結構

  還是老規矩,先抓住LinkedList的核心部分:資料結構,其資料結構如下

  說明:如上圖所示,LinkedList底層使用的雙向連結串列結構,有一個頭結點和一個尾結點,雙向連結串列意味著我們可以從頭開始正向遍歷,或者是從尾開始逆向遍歷,並且可以針對頭部和尾部進行相應的操作。

三、LinkedList原始碼分析

  3.1 類的繼承關係 

public class LinkedList<E>
    extends AbstractSequentialList<E>
    implements List<E>, Deque<E>, Cloneable, java.io.Serializable

  說明:LinkedList的類繼承結構很有意思,我們著重要看是Deque介面,Deque介面表示是一個雙端佇列,那麼也意味著LinkedList是雙端佇列的一種實現,所以,基於雙端佇列的操作在LinkedList中全部有效。

  3.2 類的內部類 

    private static class Node<E> {
        E item; // 資料域
        Node<E> next; // 後繼
        Node<E> prev; // 前驅
        
        // 建構函式,賦值前驅後繼
        Node(Node<E> prev, E element, Node<E> next) {
            this.item = element;
            this.next = next;
            this.prev = prev;
        }
    }
View Code

  說明:內部類Node就是實際的結點,用於存放實際元素的地方。

  3.3 類的屬性  

public class LinkedList<E>
    extends AbstractSequentialList<E>
    implements List<E>, Deque<E>, Cloneable, java.io.Serializable
{
    // 實際元素個數
    transient int size = 0;
    // 頭結點
    transient Node<E> first;
    // 尾結點
    transient Node<E> last;
}    
View Code

  說明:LinkedList的屬性非常簡單,一個頭結點、一個尾結點、一個表示連結串列中實際元素個數的變數。注意,頭結點、尾結點都有transient關鍵字修飾,這也意味著在序列化時該域是不會序列化的。

  3.4 類的建構函式

  1. LinkedList()型建構函式 

public LinkedList() {
}
View Code

  2. LinkedList(Collection<? extends E>)型建構函式  

    public LinkedList(Collection<? extends E> c) {
        // 呼叫無參建構函式
        this();
        // 新增集合中所有的元素
        addAll(c);
    }
View Code

  說明:會呼叫無參建構函式,並且會把集合中所有的元素新增到LinkedList中。

  3.5 核心函式分析

  1. add函式 

    public boolean add(E e) {
        // 新增到末尾
        linkLast(e);
        return true;
    }
View Code

  說明:add函式用於向LinkedList中新增一個元素,並且新增到連結串列尾部。具體新增到尾部的邏輯是由linkLast函式完成的。

    void linkLast(E e) {
        // 儲存尾結點,l為final型別,不可更改
        final Node<E> l = last;
        // 新生成結點的前驅為l,後繼為null
        final Node<E> newNode = new Node<>(l, e, null);
        // 重新賦值尾結點
        last = newNode;    
        if (l == null) // 尾結點為空
            first = newNode; // 賦值頭結點
        else // 尾結點不為空
            l.next = newNode; // 尾結點的後繼為新生成的結點
        // 大小加1    
        size++;
        // 結構性修改加1
        modCount++;
    }
View Code

  說明:對於新增一個元素至連結串列中會呼叫add方法 -> linkLast方法。

  對於新增元素的情況我們使用如下示例進行說明

  示例一程式碼如下(只展示了核心程式碼) 

List<Integer> lists = new LinkedList<Integer>();
lists.add(5);
lists.add(6);

  說明:首先呼叫無參建構函式,之後新增元素5,之後再新增元素6。具體的示意圖如下:

  說明:上圖的表明了在執行每一條語句後,連結串列對應的狀態。

  2. addAll函式

  addAll有兩個過載函式,addAll(Collection<? extends E>)型和addAll(int, Collection<? extends E>)型,我們平時習慣呼叫的addAll(Collection<? extends E>)型會轉化為addAll(int, Collection<? extends E>)型,所以我們著重分析此函式即可。 

// 新增一個集合
    public boolean addAll(int index, Collection<? extends E> c) {
        // 檢查插入的的位置是否合法
        checkPositionIndex(index);
        // 將集合轉化為陣列
        Object[] a = c.toArray();
        // 儲存集合大小
        int numNew = a.length;
        if (numNew == 0) // 集合為空,直接返回
            return false;

        Node<E> pred, succ; // 前驅,後繼
        if (index == size) { // 如果插入位置為連結串列末尾,則後繼為null,前驅為尾結點
            succ = null;
            pred = last;
        } else { // 插入位置為其他某個位置
            succ = node(index); // 尋找到該結點
            pred = succ.prev; // 儲存該結點的前驅
        }

        for (Object o : a) { // 遍歷陣列
            @SuppressWarnings("unchecked") E e = (E) o; // 向下轉型
            // 生成新結點
            Node<E> newNode = new Node<>(pred, e, null);
            if (pred == null) // 表示在第一個元素之前插入(索引為0的結點)
                first = newNode;
            else
                pred.next = newNode;
            pred = newNode;
        }

        if (succ == null) { // 表示在最後一個元素之後插入
            last = pred;
        } else {
            pred.next = succ;
            succ.prev = pred;
        }
        // 修改實際元素個數
        size += numNew;
        // 結構性修改加1
        modCount++;
        return true;
    }
View Code

  說明:引數中的index表示在索引下標為index的結點(實際上是第index + 1個結點)的前面插入。在addAll函式中,addAll函式中還會呼叫到node函式,get函式也會呼叫到node函式,此函式是根據索引下標找到該結點並返回,具體程式碼如下

    Node<E> node(int index) {
        // 判斷插入的位置在連結串列前半段或者是後半段
        if (index < (size >> 1)) { // 插入位置在前半段
            Node<E> x = first; 
            for (int i = 0; i < index; i++) // 從頭結點開始正向遍歷
                x = x.next;
            return x; // 返回該結點
        } else { // 插入位置在後半段
            Node<E> x = last; 
            for (int i = size - 1; i > index; i--) // 從尾結點開始反向遍歷
                x = x.prev;
            return x; // 返回該結點
        }
    }
View Code

  說明:在根據索引查詢結點時,會有一個小優化,結點在前半段則從頭開始遍歷,在後半段則從尾開始遍歷,這樣就保證了只需要遍歷最多一半結點就可以找到指定索引的結點。

  下面通過示例來更深入瞭解呼叫addAll函式後的連結串列狀態。  

List<Integer> lists = new LinkedList<Integer>();
lists.add(5);
lists.addAll(0, Arrays.asList(2, 3, 4, 5));

  上述程式碼內部的連結串列結構如下:

  3. unlink函式

  在呼叫remove移除結點時,會呼叫到unlink函式,unlink函式具體如下:  

    E unlink(Node<E> x) {
        // 儲存結點的元素
        final E element = x.item;
        // 儲存x的後繼
        final Node<E> next = x.next;
        // 儲存x的前驅
        final Node<E> prev = x.prev;
        
        if (prev == null) { // 前驅為空,表示刪除的結點為頭結點
            first = next; // 重新賦值頭結點
        } else { // 刪除的結點不為頭結點
            prev.next = next; // 賦值前驅結點的後繼
            x.prev = null; // 結點的前驅為空,切斷結點的前驅指標
        }

        if (next == null) { // 後繼為空,表示刪除的結點為尾結點
            last = prev; // 重新賦值尾結點
        } else { // 刪除的結點不為尾結點
            next.prev = prev; // 賦值後繼結點的前驅
            x.next = null; // 結點的後繼為空,切斷結點的後繼指標
        }

        x.item = null; // 結點元素賦值為空
        // 減少元素實際個數
        size--; 
        // 結構性修改加1
        modCount++;
        // 返回結點的舊元素
        return element;
    }
View Code

  說明:將指定的結點從連結串列中斷開,不再累贅。

四、針對LinkedList的思考

  1. 對addAll函式的思考

  在addAll函式中,傳入一個集合引數和插入位置,然後將集合轉化為陣列,然後再遍歷陣列,挨個新增陣列的元素,但是問題來了,為什麼要先轉化為陣列再進行遍歷,而不是直接遍歷集合呢?從效果上兩者是完全等價的,都可以達到遍歷的效果。關於為什麼要轉化為陣列的問題,我的思考如下:1. 如果直接遍歷集合的話,那麼在遍歷過程中需要插入元素,在堆上分配記憶體空間,修改指標域,這個過程中就會一直佔用著這個集合,考慮正確同步的話,其他執行緒只能一直等待。2. 如果轉化為陣列,只需要遍歷集合,而遍歷集合過程中不需要額外的操作,所以佔用的時間相對是較短的,這樣就利於其他執行緒儘快的使用這個集合。說白了,就是有利於提高多執行緒訪問該集合的效率,儘可能短時間的阻塞。

五、總結

  分析完了LinkedList原始碼,其實很簡單,值得注意的是LinkedList可以作為雙端佇列使用,這也是佇列結構在Java中一種實現,當需要使用佇列結構時,可以考慮LinkedList。謝謝各位園友觀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