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iki.mbalib.com/wiki/RFM模型
https://baike.baidu.com/item/RFM模型/7070365
資料分析方法:RFM模型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https://www.woshipm.com/data-analysis/4194147.html
二、RFM的最大短板
RFM最大的短板,在於使用者ID統一認證;不要小看這幾個字,在相當多的企業裡非常難實現。
比如你去超市、連鎖店、門店買東西,往往收銀小妹會機械的問一句:有會員卡嗎?如果回答沒有,她也放你過去了;導致的結果,是線下門店的訂單,一般有70%-90%無法關聯到使用者ID;進而導致整個使用者資料是嚴重缺失的,直接套RFM很容易誤判使用者行為。
至於使用者一人多張會員卡輪流薅羊毛,多個使用者共同一張VIP卡拿最大折扣,店員自己用親戚的卡把無ID訂單的羊毛給薅了之類的事,更是層出不窮;而且在實體企業、網際網路企業都普遍存在。
所以做RFM模型的時候,如果你真看到111類使用者,別高興太早,十有八九是有問題的;現在的企業往往在天貓、京東、自有微商城、有贊等幾個平臺同時運作,更加大了統一認證的難度;如果沒有規劃好,很容易陷入無窮無盡的補貼大坑。
三、RFM的深層問題
即使做好了使用者ID統一認證,RFM還有一個更深層的問題。
讓我們回顧一下,RFM模型的三個基本假設:
- R:使用者離得越久就越有流失風險
- F:使用者頻次越高越忠誠
- M:使用者買的越多越有價值
反問一句:這三個假設成立嗎?
如果不結合具體行業、具體產品、具體活動來看,似乎是成立的;但是一旦具體討論就會發現:很多場景不滿足這三個假設;因此:單純講RFM,不結合產品、活動,是很容易出BUG的。
R:使用者離得越久就越有流失風險
- 如果是服裝這種季節性消費,使用者間隔2-3個月是很正常;
- 如果是手機、平板這種新品驅動產品,間隔時間基本跟著產品更新週期走;
- 如果是家居、住房、汽車這種大件耐用品,R就沒啥意義,使用者一輩子就買2次;
- 如果是預付費,後刷卡的模式,R就不存在了,需要用核銷資料代替。
所以R不見得就代表著使用者有流失風險,特別是現在有了埋點資料以後,使用者互動行為更能說明問題。
F:使用者頻次越高越忠誠
- 如果使用者消費是事件驅動的,比如賽事、節假日、生日、週末;
- 如果使用者消費是活動驅動的,比如啥時候有優惠啥時候買;
- 如果使用者消費是固定模式的,比如買藥的用量就是30天。
以上情況都會導致F的數值不固定,可能是隨機產生的,也可能是人為操縱的。
很多企業僵硬地執行RFM模型,往往會定一個固定的F值,比如促使使用者買4次,因為資料上看買了4次以上的使用者就很忠誠;結果就是引發使用者人為拆單,最後F值做上去了,利潤掉下來了。
M: 使用者買的越多越有價值
- 如果使用者是圖便宜,趁有折扣的時候囤貨呢?
- 如果使用者買了一堆,已經吃膩了、用夠了呢?
- 如果使用者買的是耐用品,買完這一單就等十幾二十年呢?
- 如果使用者消費本身有生命週期,比如母嬰,遊戲,已經到了生命週期末尾呢?
很多情況下,使用者過去買的多,不代表未來買的多,這兩者不劃等號;因此真看到011、001、101的客人,別急著派券,整明白到底出了啥問題才是關鍵。
除了單獨維度的問題外,三個維度連起來看,也容易出問題;因為很多公司的使用者結構不是金字塔形,而是艾菲爾鐵塔型——底部聚集了太多的不活躍使用者,且不活躍使用者大多隻有1單,或者只有幾次登入便流失;因此RFM真按八分類化出來,可能000的使用者比例特別多。
這意味著現有存活的使用者,可能是倖存者偏差的結果,現有的111不是000的未來;要更深層次地分析為啥會沉澱大量不活躍使用者,甚至從根上改變流程,才能解決問題;真按照RFM生搬硬套。可能就把業務帶到死衚衕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