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外星生命會是機器人?

PSI內容合夥人發表於2015-11-11
本文選自Nautilus,作者是一位天體物理學家和宇宙學家。很少有人懷疑機器最終會在某些方面超過人類,但是,離開地球之後生命還在,很有可能轉變成一種機器智慧。
今年九月,一組宇航員注意到,一顆遙遠的恆星異常不規律地閃爍著。他們覺得彗星、太空中的灰塵與碰撞都有可能造成這種情況,但是,每種解釋又不同程度地缺乏說服力。雖然沒有撰寫論文探討這一情況,但是,宇航員們和其他人還是密切關注著這顆行星,或許光線來自外星先進文明中的巨大建築物——它會是ET存在的證明嗎? 思考這種可能性或其他類似證據時,我們可能會聯想到外星生物的樣子——綠色,可能還有觸鬚或突出的眼睛。但是,這種想象很可能是錯誤的。我認為,任何確係ET的證據很可能不是有機或生物生命(像保羅·戴維斯認為那樣),而是機器。 人們幾乎肯定,機器會逐漸超越人類特有的大部分能力——或者通過賽博格技術(cyborg technology)增強這些特有能力。分歧主要在時間表(timescale):旅行速度,而不是方向。謹慎人士認為,完成這一轉型需要幾個世紀,而不是幾十年。如果這樣,那麼,較之自然選擇孕育出人類的漫長歲月,技術進步所需的時間不過是滄海一瞬——而且(更貼切地說)幾個世紀之於未來無盡的時間,如同蜉蝣之於浩淼。未來技術進化最終會超越人類,一如人類(在智力上)超越蟲類。
非生物「大腦」也許會很快發展出遠超我們想象的洞察力,就像弦理論完全超出小鼠的理解範圍。
畢竟,「溼潤」大腦的大小尺寸和處理能力有其化學、新陳代謝上的侷限性。也許,我們已經逼近這些極限。從祖先漫步在非洲大草原到現在,人類大腦幾乎沒有任何改變,它幫助我們理解量子、宇宙等一些違反直覺的世界,這很了不起。但是,沒理由認為,我們能夠理解現實所有關鍵特徵。科學前沿正在快速推進中,但是,我們有時也會「撞牆(hit the buffers)」。可能存在一些關乎人類長久命運的重要現象,但我們並沒意識到, 就像猴子理解不了恆星與銀河的本質。 但是,以矽為基礎的計算機(更不用說量子計算機)不受這些限制:這些計算機進一步發展潛力之大,不亞於單細胞進化成人類。無論採取哪種「思考」定義,在思考數量和強度方面,人工智慧都將完勝有機人腦。生物大腦的抽象功能促進了所有文明和科學的出現,但是,對擁有更強智力的後人類時代而言,這一至多延續了數萬年的思維活動只是一個簡短的序曲。 在生物智慧無法生存的太空,這一點顯得尤為真實。所有生物共生共衍出的地球生物圈不會對先進AI構成限制。實際上,這個生物圈遠非最佳選擇——星際和星際空間會是機器人制造商用來進行大規模生產的首選之地,在這裡,非生物「大腦」可能發展出遠超我們想象的各種洞見,就像弦理論完全超出老鼠的理解範圍。 再來看看人類對太空的探索。本世紀,微型機器人飛船艦隊會探索整個太陽系——包括行星,月球還有小行星們。隨後部署大規模機器人制造,製造商可以在宇宙建造大型建築物(這些太空工廠將能更好地開發和利用小行星和月球上的礦質材料,而不是把它們帶回地球)。佩戴輕如薄紗鏡片的哈勃望遠鏡繼承者們,將在零重力環境中進一步擴充人類視野,探索恆星,星系乃至更為廣闊宇宙。 [caption id="attachment_6438" align="aligncenter" width="733"]機器人探測器:NASA的好奇心號火星探測器是人類眾多探索太陽系的手段中的一種. 這是它的自拍,來自NASA。 機器人探測器:NASA的好奇心號火星探測器是人類眾多探索太陽系的手段中的一種. 這是它的自拍,來自NASA。[/caption] 人類將發揮怎樣的作用呢?無可否認的是,NASA的好奇心探測器在經過火星隕石坑時,可能錯過了所有地質學家都不會忽視的重大發現。但是,機器科技發展飛速,人們會研發出越來越完美的無人探測器,儘管無人探測器和載人探測器在製造成本上存在較大差距。AI和微型化技術的進步會降低載人探測器的實用性——實際上,作為一個科學家或者說實用主義者,我覺得根本沒必要把人送入太空(儘管我個人是載人飛船愛好者)。 到達鄰近星球的時間遠遠超過人類壽命。因此,星際旅行(除了無人駕駛探測器,DNA樣本等)是後人類的事業。他們可能是矽原料的,也可能是長生不死的有機生物,或者彼時的休眠技術已趨於完美。 地球之外的生命可能已經完成了這一轉換.。我們可以假設,還有許多其他星球也存在生命起源,其中一些星球上生命沿著類似自然選擇的進路不斷演化。即便如此,演化過程中的關鍵階段幾乎不可能同步。如果某一星球上出現了智慧和技術,這些智慧和技術又大大落後於地球(因為該星球更年輕,或者複雜生命演進過程中存在瓶頸,因此,進化需要更長時間),那麼,這個星球就不會顯示ET存在的證據。但是,比太陽還古老的恆星周圍行星上的生命,可能始於十億年前或更早。他們很可能已經朝著機器智慧占主導地位的文明,多線進化。
也許銀河系已經住滿高階生命,我們的後代將「加入(plug in)」銀河系大家庭。
雖然人類技術文明史僅能丈以世紀——但是,只需一、兩或更多個世紀,無機智慧就會超越人類,接下來數十億年,這種超越會一直持續下去,不斷演化。這意味著,如果能探測到外星人,它極可能是機器智慧: 只要我們還囿於有機之身,於滄海一瞬之間「抓到」外星人幾乎是不可能的。 這對搜尋外星人意味著什麼呢?SETI搜尋肯定值得,雖然風險太高導致成功率極低。通常,它們會搜尋一些明顯人為傳輸的電磁波。但是,即使搜尋成功(這個可能性幾乎不可能超過1%),在我看來,搜到的「訊號」也會是無法解碼的訊息。更可能是這樣一種情況,它是人類無法理解的機器的副產品(甚至只是故障訊號),這些機器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外星有機體(他們或許還活在發源地星球上,或者早已滅亡)。我們僅能解讀來自這種智慧文明的資訊:該文明是一個(可能是小規模)子集,使用著人類狹隘頭腦可以理解的技術。 即使智慧足跡已經遍佈宇宙每個角落,我們也只能識別其中不夠典型的小部分。有些「大腦」會以我們無法察覺的方式包裝現實。其他的可能在行星深海之中,過著冥想式的生活,沒有留下任何存在的痕跡。因此,首先重點搜尋那些圍繞恆星運轉的類地球行星,會比較靠譜。 但是,科幻小說家提醒我們,宇宙裡還有更多的外星存在方式(exotic alternatives)。特別是,我們習慣用「外星文明」指稱ET,這太狹隘了。所謂文明,就是由個體組成的社會:相反,ET可能是一個整合智慧。即使他們向我們傳送訊號,由於無法解碼資訊,我們可能意識不到它來自智慧體。一個只知道調製振幅的無線電工程師很難理解現代無線電通訊技術。實際上,壓縮技術會讓訊號儘可能的接近於噪聲——只要訊號是可預測的,它就能被再壓縮。 或許,星系中早已充斥著先進生命,人類後代將以低階成員的身份加入這個大家庭。另一方面,錯綜複雜的地球生物圈可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搜尋行動可能會無功而返。雖然這會讓一些探索者失望,但是,也有好的一面:如果真是這樣,人類就不用在宇宙大家庭中表現得過份謙卑。我們這個小小的星球——如同浩淼宇宙中不起眼的小藍點——可能會是整個宇宙最重要的地方。 人類文明只是匆匆過客,但是,它會孕育出下一個文明——一個機器佔據主導地位的文明,廣為傳播,源遠流長,那時,在宇宙大家庭中,我們將變得無足輕重。   來自nautilus,作者MARTIN REES,機器之心編譯出品。參與人員:Chen Xiaoqing,Rui,Duo Xu,20e,微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