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超聚變伺服器iBMC遠端管理
超聚變伺服器的iBMC晶片整合了一個專用的管理GE網口,提供全面的故障診斷、自動化運維、硬體安全加固等管理特性。iBMC支援Redfish、SNMP、IPMI 2.0等標準介面,並提供基於HTML5/VNC KVM的遠端管理介面。它支援監控、診斷、配置、Agentless及遠端控制等帶外管理功能,簡化了管理複雜度。
1. iBMC管理口連線
1.1. 伺服器網路介面
首先,需要找出伺服器的iBMC管理物理介面。下圖所示為本伺服器的四個網線物理介面所在圖。
圖中的左邊兩個介面用來連線網際網路和區域網,右邊上面的是mgnt管理介面,用於iBMC遠端管理的介面,右下介面目前未使用。 因此本伺服器使用了三個網線介面,分別用於區域網連線、網際網路訪問和iBMC遠端管理。
1.2. iBMC管理口連線方式
超聚變提供了三種將本地PC與伺服器iBMC管理網口或iBMC直連管理介面相連的方式:
①. 透過網線將本地PC與伺服器iBMC管理網口直接相連
透過網線將本地PC與伺服器iBMC管理網口直接相連,即用本地電腦網線與伺服器mgnt介面直接相連。但是,iBMC網路屬性與本地PC網路相關才能連線上,需要設定本地PC乙太網屬性與伺服器在同一網段。
上圖為伺服器本體上給出的預設資訊,預設網路地址192.168.2.100和登入賬戶名及密碼。首次登入iBMC遠端管理就要使用這些資訊。本地PC需配置IPv4地址:192.168.2.*(不為100),預設子掩護碼。
開啟本地PC的Internet Explorer瀏覽器,在位址列中輸入192.168.2.100地址會進入登入iBMC介面。輸入使用者名稱:Administrator和密碼:Admin@9000,進入下圖所示iBMC介面。
②. 透過區域網將本地PC連線到伺服器iBMC管理網口
區域網一經搭建好,其網址資訊一般不宜更改,為使iBMC網路屬性與本地PC網路相關,可以先使用筆記本透過網線直接連線伺服器,在iBMC遠端管理裡面修改伺服器IP地址與區域網地址在同一網段。
上圖所示為使用筆記本直接連線iBMC後修改網路配置圖。點選瀏覽器中上部的iBMC管理,進入網路配置頁面,在網路協議的IPv4地方設定IP地址(記牢)、掩碼和預設閘道器,其中掩碼和預設閘道器需要設定成和該區域網的一樣。本區域網的網路則可以隨便找一臺接入了本區域網的電腦,若為Windows系統,在cmd裡輸入: ipconfig
以檢視內網的預設閘道器和掩碼。如圖為樓主所用區域網的預設閘道器10.24.40.1 和掩碼 255.255.252.0。
iBMC修改後的網路IP地址一定要記住,這個就是進入iBMC管理介面在瀏覽器上所要輸入的新地址。網路配置完成,瀏覽器就會斷連。
③. 透過USB Type-C線纜將本地PC連線到iBMC直連管理介面
1.3. 登入iBMC管理介面
待完善。
2. iBMC管理配置Raid卡組建陣列
2.1 Raid卡
本伺服器搭配了Avago MegaRAID SAS 9440-8i RAID 控制標卡(以下簡稱9440-8i)(文件 - Avago MegaRAID SAS 9440-8i控制卡)。基於MegaRAID架構的8埠12Gbit/s SAS控制器,並採用PCIex8介面,提供強大的I/O儲存引擎,可透明執行所有的資料保護、資料檢驗和恢復任務。
9440-8i卡提供資料容錯儲存功能,支援資料的多硬碟分片儲存,支援多硬碟同時讀/寫訪問。支援UEFI配置,可以直通模式和建立RAID組兩種方式使用硬碟,支援RAID 0/1/10。
2.2 Raid儲存技術
完全圖解RAID儲存技術
獨立磁碟冗餘陣列(RAID)是一種儲存技術,透過將兩個或多個硬碟驅動器(HDD)或固態硬碟(SSD)合併成一個協調的儲存單元或陣列,從而建立資料丟失的故障安全機制。
RAID儲存透過將資料重複或重新建立,並將其儲存在附加的驅動器上來防止磁碟驅動器資料的完全丟失,這個過程也被稱為資料冗餘。
提供資料丟失保護的配置被稱為“容錯”配置,這意味著即使磁碟驅動器發生故障,陣列仍然可以成功執行並提供可恢復的資料。
RAID級別:RAID儲存提供了不同的級別,每個級別具有不同的冗餘和效能特性。
RAID 0:條帶化(資料分塊)但沒有冗餘,提供較高的讀寫效能。
RAID 1:映象,資料完全複製到另一個驅動器,提供容錯能力。
RAID 5:條帶化加分散式奇偶校驗,提供資料冗餘和讀取效能。
RAID 6:類似於RAID 5,但提供更高階別的容錯能力。
RAID 10:RAID 1+0,將RAID 1映象組合成RAID 0條帶化,提供較高的容錯能力和讀寫效能。
RAID 50:RAID 5組合成RAID 0,提供較高的效能和容錯能力。
RAID 60:RAID 6組合成RAID 0,提供更高階別的效能和容錯能力。
樓主選擇RAID 10陣列,其有較高的容錯能力和讀寫效能。
2.3. iBMC管理使用9440-8i控制卡建立RAID 10
待完善
3. 安裝作業系統
3.1. UEFI模式直接安裝系統
3.1.1. 作業系統映象獲取
Ubuntu映象檔案下載官網 Ubuntu映象檔案下載。確定ISO檔案在本地PC的儲存位置!
下載Ubuntu 24.04 LTS伺服器版。常用BitTorrent下載,可選用這個種子連結下載 24.04 server種子下載。
Note:
位元流(BitTorrent)是一種內容分發協議,點對點下載網路,每個下載者在下載的同時不斷向其他下載者上傳已下載的資料。下載的人越多,下載速度越快,原因在於每個下載者將已下載的資料提供給其他下載者下載,充分利用了使用者的上載頻寬。
樓主使用qBittorrent客戶端軟體(qBittorrent-增強版):
作為免費開源BitTorrent客戶端,磁力連結BT種子下載工具,無視敏感及版權檔案,支援資源搜尋引擎外掛、訂閱Tracker伺服器列表、BT檔案做種分享、DHT網路及匿名隱私,採用Vuze相容協議加密,IP過濾用的Ajax技術,相容Tracker及代-理伺服器,基於UPnP/NAT-PMP埠對映排隊優先次序。
3.1.2. 作業系統安裝
待完善
4. Ubuntu Server系統配置
對於初始安裝好的Ubuntu Server 24.04系統,進行一些系統配置以提升系統使用體驗。針對本人遇到的一些問題(坑),透過ai或者網上查詢得出的解決方案。
4.1. 網路配置
4.2. 遠端控制
4.3. 文字編輯器Vim
VI(或稱為Vim,Vim是VI的改進版)編輯器是Linux和Unix系統中廣泛使用的文字編輯器。使用VI編輯器,您需要掌握其基本的工作模式和常用命令。以下是如何使用VI編輯器的基本步驟和技巧:
4.3.1. VI編輯器的工作模式
VI編輯器主要有三種工作模式:命令模式(Command mode)、插入模式(Insert mode)和底線命令模式(Last line mode),但也可以簡化為命令模式和插入模式。
命令模式:控制螢幕游標的移動、字元或游標的刪除、移動複製某區段及進入插入模式或底線命令模式。
插入模式:在此模式下,您可以輸入文字。
底線命令模式:用於儲存檔案、退出編輯器或設定編輯環境(如尋找字串、列出行號等)。
4.3.2. 如何進入VI編輯器
在終端或命令列介面中,輸入vi後跟檔名,如vi test.config,即可進入VI編輯器的命令模式。
4.3.3. 基本命令和操作
進入插入模式
i:在游標當前位置開始輸入文字。
a:在游標下一個位置開始輸入文字。
o:在當前行的下方插入一個新行,並進入插入模式。
O:在當前行的上方插入一個新行,並進入插入模式。
在命令模式下移動游標
h:向左移動游標。
j:向下移動游標。
k:向上移動游標。
l:向右移動游標。
Ctrl+B:螢幕往後移動一頁。
Ctrl+F:螢幕往前移動一頁。
0(數字零):移動游標到行首。
$:移動游標到行尾。
w:游標跳到下個word的開頭。
e:游標跳到下個word的字尾。
b:游標回到上個word的開頭。
刪除字元和行
x:刪除當前游標所在處的字元。
dd:剪下(或刪除)當前行。
複製和貼上
yy:複製當前行。
p(小寫):貼上剪貼簿內容到游標下方。
P(大寫):貼上剪貼簿內容到游標上方。
撤銷和重做
u:撤銷上一次操作。
Ctrl+r:重做上一次撤銷的操作。
進入底線命令模式
在命令模式下,按冒號(:)進入底線命令模式。
底線命令模式下的常用命令
:w:儲存檔案。
:q:退出VI編輯器。
:wq:儲存檔案並退出VI編輯器。
:q!:強制退出VI編輯器,不儲存修改。
4.3.4. 高階功能
VI編輯器還支援一些高階功能,如多視窗編輯、宏錄製和回放、視覺化模式、摺疊功能以及語法高亮等。這些功能可以大大提高編輯效率和可讀性。
Note注意事項
在插入模式下,您只能輸入文字。如果需要執行其他命令,必須先按Esc鍵退回到命令模式。底線命令模式下的命令通常以冒號(:)開頭,輸入完命令後按Enter鍵執行。熟悉並掌握VI編輯器的常用命令和快捷鍵可以大大提高編輯效率。
4.4. 映象網址更改
4.5. 賬戶管理
4.6. 桌面環境安裝
4.7. 系統磁碟分割槽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