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 Linux 安裝簡明流程

drunkfood發表於2022-04-20

Arch Linux 安裝簡明流程

這是一篇為 GPT/EFI 引導 的電腦安裝 Arch Linux(雙系統)的中文簡明流程,儘可能省略了可以省略的流程與文字以使得篇幅儘量短小,基本上基於 Arch Wiki Installation guide 以及這篇 優秀的安裝教程,特此表示感謝。

本文嚴格按照操作順序進行編寫,還請認真閱讀每一步操作的說明以及注意事項。

說明:下文中所指教程均指此篇教程: 以官方Wiki的方式安裝ArchLinux

安裝前準備

  1. 大於 60G 的硬碟空餘空間。
  2. 一塊儲存空間至少 4G 的 U 盤。
  3. 穩定,而不需要額外進行裝置認證的有線/無線網路連線,如手機熱點等。
  4. 至少 3 小時或長達數星期的時間。
  5. 基本的搜尋引擎使用能力以及英語閱讀能力。

準備安裝介質與磁碟分割槽

安裝介質

此處預設你使用 Windows 系統,其他情況請參閱 Arch Wiki

  1. 下載 Arch Linux 最新的系統映象,在 下載頁面 下方找到 China 的映象源,如 tuna.tsinghua.edu.cn,下載檔名形如 archlinux-2022.04.05-x86_64.iso 的 iso 映象檔案。
  2. 下載 Rufus,解壓即用的便攜版即可。
  3. 使用 Rufus 將 Arch Linux 映象裝載到 U 盤,所有引數保持預設不修改即可,如果 U 盤記憶體放有資料請先備份。

磁碟分割槽

重要提示:如果你的 Windows 電腦為磁碟加上了 Bitlocker 鎖,請務必解除後再進行任何磁碟操作,否則會為你帶來巨大的不幸。

此處預設 Arch Linux 與原系統安裝在同一塊硬碟上,如果你需要在一塊新硬碟上安裝,你還需要確定新硬碟的分割槽表為 GPT 格式,並新建一個 EFI 分割槽。具體的其他情況請查閱 Arch Wiki、教程 或自行搜尋。

  1. 使用 Windows 自帶的磁碟管理,你可以直接在開始選單中搜尋找到它,或者右鍵單擊計算機,選擇管理。
  2. 壓縮 有空餘空間的磁碟分割槽,分配一塊空間給 Arch Linux,越多越好,最小不要小於 60G。
  3. 在壓縮後的空閒空間新建一個簡單卷(分割槽),卷標分配與格式化與否無所謂。

說明:你也可以在進入 Arch Linux 安裝程式後進行這一步。

BIOS 設定

不同品牌的電腦/主機板進入 BIOS 設定的方法不一樣,聯想以及戴爾是在 按下開機鍵出現品牌徽標時 按 F2(或 Fn+F2),啟動選單是按下 F12,其他品牌請自行搜尋。

各品牌 BIOS 設定介面各自不同,但需要做的事情大同小異。

  1. 關閉 Secure Boot,Arch Linux 安裝程式無法使用 Secure Boot 啟動,你可以在完成安裝之後再啟用此功能。

  2. 某些品牌(如戴爾)的電腦可能不會在其他系統中預設開啟網路卡,需要在設定中啟用 Enable UEFI Network Stack

  3. 調整 BIOS 預設的啟動順序(Boot Sequence / Boot Order),檢查是否有裝載有 Arch Linux 的 U 盤,將其順序調整到第一位(你也可以在計算機啟動時手動進入啟動選單選擇要啟動的系統),儲存 BIOS 設定並退出。

    說明:如果在這裡找不到你的 U 盤(裝置名形如 ARCH_202204 ),說明可能你的裝置開啟了 Secure Boot 導致 BIOS 無法找到系統入口,儲存 BIOS 設定退出後重新進行這一步即可。

開始安裝 Arch Linux

完成了 BIOS 的設定後,重啟計算機,我們應該進入到了 Arch Linux 的介面,選擇第一個進入安裝程式即可進入 zsh 命令列介面。

連線網路與更新系統時間

說明:此部分問題較多,請耐心使用控制變數法以及搜尋引擎進行問題排查。

事前故障排除

解除可能出現的軟硬體 block

rfkill unblock all

列出當前網路裝置

ip link show

一般而言,無線網路卡的名字預設為 wlan0,檢查其狀態,若為 DOWN 還需設定為 UPwlan0 請替換成此處顯示的網路卡名

ip link set wlan0 up

連線有線網路

不同型號的無線網路卡的支援情況不同,若有條件推薦優先使用有線網網路進行連線,可以直接使用 USB 線將手機連線電腦使用手機的資料網路。

接入網線或手機後,執行命令進行有線網連線

dhcpcd

測試網路是否聯通

ping www.baidu.com

使用 Ctrl+C 中止當前正在執行的命令

連線無線網路

執行以下命令

iwctl

會進入一個以 [iwd] 開頭的命令列環境中,接著執行:

device list

會列出當前可用的所有網路卡裝置,一般而言,無線網路卡的名字預設為 wlan0,接著執行下列命令進行無線網路的掃描:wlan0 請替換成此處顯示的網路卡名

station wlan0 scan

接著執行下列命令列出掃描到的網路:

station wlan0 get-networks

最後輸入下列命令連線指定網路:Wifi-SSID 請切換成你想要連線的網路,輸入密碼回車即可連線成功。

station wlan0 connect Wifi-SSID

提示:單次或多次按下 Tab 可以補全或選擇可能的選項,免去輸入校對之苦

使用 quit 退出 iwc,測試網路是否聯通

ping www.baidu.com

使用 Ctrl+C 中止當前正在執行的命令

提示:可以使用方向鍵的上、下鍵來檢視曾經執行過的指令的歷史記錄

設定系統時間

timedatectl set-ntp true

操作成功無提示

分割槽的格式化與掛載

警告:除非你清楚你自己在做什麼,否則請不要對硬碟分割槽表、以及除前文新建的分割槽之外的分割槽進行任何操作,並且請多次檢查自己有沒有輸錯命令,以防對其他分割槽的資料產生影響。

換而言之,只要你不對其他分割槽(Windows 相關分割槽)進行任何操作,就不需要擔心有任何資料丟失的風險。

格式化資料分割槽

列出當前所有分割槽

fdisk -l

找到 EFI System 分割槽 以及剛剛在 Windows 下建立的 新分割槽記下這兩個分割槽的路徑(形如 /dev/nvme0n1p1/dev/nvme0n1p5)。EFI 系統分割槽一般大小為 300-500M 不等。

再次提示:單次或多次按下 Tab 可以補全或選擇可能的選項,免去輸入校對之苦。
部分電腦蜂鳴器會在 Tab 無法補全時發出刺耳的提示聲,使用 rmmod pcspkr 移除。

格式化剛剛在Windows下新建的 資料分割槽(替換為你自己的路徑)

mkfs.ext4 /dev/nvme0n1p5

掛載分割槽

請將 nvme0n1p5 替換為之前建立的資料分割槽,將 nvme0n1p1 替換為已經存在的 EFI 系統分割槽

mount /dev/nvme0n1p5 /mnt
mkdir /mnt/boot
mount /dev/nvme0n1p1 /mnt/boot 

檢查掛載是否成功

mount

配置包管理器與安裝基本包

Arch Linux 的包管理器 pacman 十分強大,大部分情況下,一行命令就可以搞定包與依賴的問題。

執行命令以配置 pacman 所使用的映象源,Reflector 會自動幫我們配置位於 China 的下載速度最快的映象源

reflector --country China --sort rate --latest 5 --save /etc/pacman.d/mirrorlist

可能會報 WARNING 但無需理會

學習 Vim 的使用

休息一下,接下來我們的所有文字編輯命令都需要使用 Vim。推薦使用以下的連結進行學習,只需要掌握第一等級即可:

簡明 VIM 練級攻略

開啟 pacman 設定,啟用 pacman 的並行下載功能,加速下載,事半功倍。

vim /etc/pacman.conf

找到 ParallelDownloads = 5 這一行並取消其註釋。

安裝基本包

執行以下命令,安裝 Arch Linux 所需要的基本包

pacstrap /mnt base base-devel linux linux-firmware dhcpcd

遇到需要選擇的場合一路回車選擇預設項即可。

生成 Fstab 檔案

生成(Generate)自動掛載分割槽的 fstab 檔案(即檔案系統表 File System Table)

genfstab -L /mnt >> /mnt/etc/fstab

由於這步比較重要,所以我們需要輸出生成的檔案來檢查是否正確,執行以下命令:

cat /mnt/etc/fstab

如果前面的掛載操作沒有出錯,應該輸出且 僅輸出 兩條記錄:(以你的磁碟分割槽情況為準)

  • 根分割槽 / 被掛載到了此前建立的 資料分割槽 /dev/nvme0n1p5

  • 引導分割槽 /boot 被掛載到了 硬碟已有的 EFI 系統分割槽 /dev/nvme0n1p1

如果 fstab 檔案有任何錯誤,請先刪除該檔案。

rm -rf /mnt/etc/fstab

檢查前面的掛載操作有沒有出錯,umount 之後再重新掛載、生成。

新系統的必要配置

這裡的配置流程雖然有些繁瑣,但不會像前面的操作一樣容易出錯。

Chroot

Chroot 意為 Change root ,相當於把操縱權交給我們新安裝(或已經存在)的 Linux 系統,執行了這步以後,我們的操作都相當於在磁碟上新裝的系統中進行

執行如下命令:

arch-chroot /mnt

順帶一提,如果以後系統出現了問題,只要插入任意一個安裝有 Arch Linux 映象的 U 盤並啟動,將我們的系統根分割槽掛載到 /mnt 下、EFI 系統分割槽掛載到 /mnt/boot 下,再通過這條命令就可以進入我們的系統進行修復操作。

安裝必要軟體包

開啟 pacman 設定,啟用 pacman 的並行下載功能,加速下載,事半功倍。

vim /etc/pacman.conf

找到 ParallelDownloads = 5 這一行並取消其註釋,可以將 5 調整為你想要的數值。

目前,系統根目錄已經從 U 盤切換到了硬碟中,需要安裝一些必需的軟體包

pacman -S vim dialog wpa_supplicant ntfs-3g networkmanager netctl

遇到需要選擇的場合一路回車選擇預設項即可。

設定時區、地區與語言資訊

依次執行如下命令設定我們的時區為上海,並生成相關檔案

ln -sf /usr/share/zoneinfo/Asia/Shanghai /etc/localtime
hwclock --systohc

執行如下命令,設定我們使用的語言選項

vim /etc/locale.gen

在檔案中找到 en_US.UTF-8 UTF-8zh_CN.UTF-8 UTF-8zh_HK.UTF-8 UTF-8zh_TW.UTF-8 UTF-8 這四行,去掉行首的 # 號,儲存並退出。

執行如下命令,系統會生成我們需要的本地化檔案

locale-gen

開啟(不存在時會建立)/etc/locale.conf檔案:

vim /etc/locale.conf

在檔案的第一行加入以下內容

LANG=en_US.UTF-8

儲存並退出

設定主機名

開啟(不存在時會建立)/etc/hostname 檔案:

vim /etc/hostname

在檔案的第一行輸入你自己設定的一個 myhostname,這將會是你的 計算機名,儲存並退出。

開啟(不存在時會建立)/etc/hosts 檔案:

vim /etc/hosts

在檔案末新增如下內容(將 myhostname 替換成你自己設定的主機名),儲存並退出。

127.0.0.1	localhost
::1		localhost
127.0.1.1	myhostname.localdomain	myhostname

設定 Root 密碼

root 賬戶是 Linux 系統中的最高許可權賬戶,需要設定密碼保護起來,以免無意間實施了破壞性的敏感操作。

passwd

新建使用者與配置 sudo

關於這一步操作的說明,可以檢視 教程

請自行替換 username 為你想要使用的使用者名稱

useradd -m -G wheel username
passwd username

為了在普通使用者下使用 root 操作,需要配置 sudo

pacman -S sudo
vim /etc/sudoers

找到 # %wheel ALL=(ALL)ALL,取消註釋並儲存退出。

或許有的人已經發現 Arch Wiki 和一些其他教程資料中的命令是以 #$ 開頭的,這兩個符號就對應著命令列中的命令提示符,# 代表以 Root 使用者執行命令,$ 代表以普通使用者執行命令,平時使用教程中的命令時應該注意這一點。

安裝處理器微碼

顯然你應該根據你電腦的 CPU 型號選取一個包進行安裝

pacman -S intel-ucode
pacman -S amd-ucode

配置系統引導

此處使用 grub 進行系統引導,先安裝必要的包

pacman -S os-prober ntfs-3g grub efibootmgr

部署 grub

grub-install --target=x86_64-efi --efi-directory=/boot --bootloader-id=grub

生成配置檔案

grub-mkconfig -o /boot/grub/grub.cfg

檢查檔案末尾的 menuenrtry 是否有 Arch Linux 入口

vim /boot/grub/grub.cfg

若有任何報錯請查閱 Arch Wiki、教程或自行搜尋。

建立交換檔案

交換檔案可以在實體記憶體不足的時候將部分記憶體暫存到交換檔案中,避免系統由於記憶體不足而完全停止工作。之前通常採用單獨一個分割槽的方式作為交換分割槽,現在更推薦採用交換檔案的方式,更便於我們的管理。分配一塊空間用於交換檔案,執行:

dd if=/dev/zero of=/swapfile bs=1M count=8192 status=progress

8192 換成需要的大小,單位 Mb,一般與計算機 RAM 大小一致即可。

更改許可權,執行:

chmod 600 /swapfile

設定交換檔案,執行:

mkswap /swapfile

啟用交換檔案,執行:

swapon /swapfile

最後我們需要編輯 /etc/fstab 為交換檔案設定一個入口,使用 Vim 開啟檔案:

vim /etc/fstab

注意編輯 fstab 檔案的時候要格外注意不要修改之前的內容,直接在最後新起一行加入以下內容

/swapfile none swap defaults 0 0

安裝圖形介面

再次提醒,你應當開啟 pacman 的並行下載功能

遇到需要選擇的場合一路回車選擇預設項即可

安裝 Xorg 圖形服務

sudo pacman -S xorg

安裝 KDE Plasma

sudo pacman -S plasma kde-applications

安裝桌面管理器 sddm

sudo pacman -S sddm

設定 sddm 開機啟動

sudo systemctl enable sddm

啟用適用於桌面環境的網路服務 NetworkManager

sudo systemctl disable netctl
sudo systemctl enable NetworkManager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