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rii談翻譯(七)怎樣翻譯更地道:被濫用的“被”

小琳發表於2012-01-08

本文由Yurii原創,轉載自:亂象,印跡(今天看了鬆峰老師寫的《翻譯的誤區》一文,獲益匪淺。想起以前曾讀過一些餘晟老師在部落格上談翻譯的文章,也頗有獨到之處。現轉載於此,以饗各位。)

人人都知道英文中的被動語態,也就是be動詞+過去分詞的組合,翻譯時往往採用“被xx”的形式;一般情況下這樣沒有大問題,但如果氾濫地用,遇到被動語態就用“被xx”來翻譯,就會生出許多彆扭,至少給人感覺不夠地道。

譬如下面這幾個句子:

被邀請了來參加這臺晚會

這件事情被登上了報紙

此事被討論之後

被命令去執行任務

這本書被許多人高度評價

的確,在這幾個句子中,主語都處於“被動”的狀態,也可以“準確”(其實是硬生生)對應到“be+過去分詞”的形式,意思也確實“可以理解”;不過,這幾個句子其實有更地道的譯法:

應邀參加這臺晚會

這件事情見報之後

此事經討論

受命去執行任務

這本書廣獲好評

如果你認同上述幾個翻譯要更地道的話,必然會發現:中文中存在一些介詞(應、受、經、獲…),它們異常自然地表達了“被動”關係,擺脫了“被xx”的形式束縛。

另一方面,中文中的一些動詞,被動關係是不言自明的,不用介詞,也不用“被”字,直接表達“被動”關係,譬如:

報刊發行

寄出去

問題解決

部門成立

本文很好理解

錘子是用來敲釘子的

這裡需要多說一點:時常有人說,中文在形式上不如英文整齊有規律,譯文要“準確”就應該要學習英文的形式。我覺得這說法多少有點不負責任:比如上面說到的被動語態,英文又有系動詞的特例:It sounds good. It tastes delicious. 同樣是被動,形式就有不同。再比如中文說一月、二月…十二月,週一、週二、週三…週日,形式夠不夠整齊?英文則是“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因而,所謂“形式統一”、“追求準確”的說法,應該是譯者偷懶吧。

我建議,有心的譯者,平時不妨多留意中文裡的此類說法,翻譯時可以多想想:某種被動關係,是否有合適的介詞可用,是否可以直接用動詞,實在不行,再拿出“被xx”的辦法。這樣得到的譯文,會更加順暢,(至少在“被”字句沒有氾濫到成為語言的常態之前)理解起來也更容易。

(本文內容使用創作共用協議

相關文章